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轮匝肌
  • 3篇口轮匝肌
  • 3篇超声
  • 2篇上唇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唇裂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病变
  • 1篇人中
  • 1篇人中嵴
  • 1篇声像图
  • 1篇声像图研究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评估
  • 1篇浅表
  • 1篇微针
  • 1篇显像
  • 1篇解剖学
  • 1篇后评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陈宝峰
  • 4篇韦强
  • 3篇廖新红
  • 2篇韦力
  • 2篇莫春玲
  • 1篇马珂
  • 1篇孙玉
  • 1篇刘军杰

传媒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B型超声波在单侧唇裂术后评估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B超在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B超对36例单侧唇裂术后患者的上唇进行探测,在B超下测量口轮匝肌瘢痕的宽度、厚度。测量6项唇部术后外观评价指标,分析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瘢痕愈合情况与外观评价的关系。结果:6项外观评价指标与瘢痕宽度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好,瘢痕宽度小的,外观评价优良;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差,瘢痕宽度宽的,外观评价较差。结论:B超观察唇裂术后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和检测瘢痕宽度可作为一项评价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的客观量化指标。
陈宝峰韦强莫春玲廖新红
关键词:单侧唇裂B超口轮匝肌术后评估
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解剖及声像图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名青年志愿者上唇部口轮匝肌进行检查,同时结合人体解剖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解剖学所见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口轮匝肌浅层)、口轮匝肌深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等5层,而上唇部的超声声像由浅到深为连续致密的高回声线、稍低回声、水平走向条索状低回声、稍低回声和稍强回声等表现,与解剖层次一致。结论超声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上唇部口轮匝肌的浅、深层肌肉,可以为临床上评估唇裂修复术治疗的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
廖新红莫春玲韦力韦强陈宝峰
关键词:上唇口轮匝肌超声解剖学
微针治疗浅表血管性病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微针联合不同药物对浅表部位血管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用30只莱亨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以鸡冠作为血管病变的动物模型,采用微针联合平阳霉素与曲安奈德处理鸡冠,依次为A、B两个实验组,正常鸡冠作为空白对照组C,分别在处理后的1周、2周、3周、4周动态观察鸡冠组织的大体及组织学变化,统计毛细血管的数目。结果实验组鸡冠均有不同程度颜色变浅变淡,镜下观察真皮下毛细血管减少,A组表现明显大于B组。结论微针滚磨的机械作用和药物作用均能有效地作用于鸡冠的毛细血管,联用平阳霉素效果要好于曲安奈德。
孙玉韦强陈宝峰马珂
关键词:微针血管性病变
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显像及生理测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正常超声表现及其超声生理测值,为唇裂患者术前病情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效的超声诊断依据。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例青年志愿者的正常上唇口轮匝肌进行检查,测量人中凹及左、右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浅、深层厚度。结果上唇组织在超声声像图上分为6层,其中第2层和第3层为口轮匝肌的浅层肌肉,第4层为口轮匝肌的深层肌肉。左、右侧人中嵴口轮匝肌浅层厚度较人中凹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相同部位口轮匝肌浅层以及深层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人中嵴口轮匝肌浅层以及人中凹、左、右侧人中嵴口轮匝肌深层厚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较为清晰地显示上唇口轮匝肌的各层结构,其生理测值范围的确定,将有助于唇裂患者术前病情及术后疗效的评估。
刘军杰廖新红韦强韦力陈宝峰
关键词:上唇口轮匝肌超声显像人中嵴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