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慧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4篇台网
  • 3篇震级
  • 3篇震源
  • 3篇宁洱6.4级...
  • 2篇地震台
  • 2篇地震台网
  • 2篇震源参数
  • 2篇震源过程
  • 2篇数字地震
  • 2篇宁洱地震
  • 2篇汶川8.0级...
  • 2篇汶川地震
  • 2篇仿真
  • 2篇测震
  • 2篇测震台网
  • 1篇大震速报
  • 1篇地表变形
  • 1篇地动位移
  • 1篇地震记录

机构

  • 1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作者

  • 12篇陈慧
  • 4篇叶建庆
  • 4篇王兰兰
  • 3篇刘学军
  • 3篇李勇
  • 3篇李桂华
  • 3篇何家斌
  • 2篇田秀美
  • 2篇阚丹
  • 2篇杨晶琼
  • 2篇刘国华
  • 2篇蔡绍平
  • 1篇张森
  • 1篇卫爱民
  • 1篇常祖峰
  • 1篇施伟华
  • 1篇毛慧玲
  • 1篇苏金蓉
  • 1篇胡先明
  • 1篇郭志华

传媒

  • 6篇地震研究
  • 3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表变形的构造分析和解释被引量:17
2008年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洱断裂班海段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北北东向的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330°方向上的长13.5km、宽4km的范围内.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亦为330°,Ⅷ度区长轴长度为17km.震源机制解资料显示,宁洱6.4级地震的北西向节面为右旋错动,北东向节面为左旋错动.大于等于2.0级的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330°,深度为3—12km,优势深度为3—10km,余震分布与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带一致.以上资料说明,宁洱断裂班海段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最后以活动地块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宁洱地震的动力来源为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向东滑移,在滇西南地区转化为向南南东方向的挤出,使宁洱附近网络状的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活动,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活动.这种构造格局可能是该区频繁发生6.0—6.9级地震的原因.
杨晓平陈立春马文涛陈慧周挚李岩峰谢英情施伟华常祖峰
关键词:宁洱地震地表变形发震断层动力学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km,宽度约5km,破裂面深2~12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500m,应力降为0.0044~14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陈慧叶建庆刘学军蔡绍平崔庆谷杨周胜何家斌李勇高洋
关键词:震源过程震源参数宁洱地震
技术进步是提高编目质量的关键被引量:6
2008年
加强管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学好规范条例,不断改进工作,建立科学的编目程序,是提高编目质量和速度的关键。
王兰兰杨晶琼张雪玲阚丹陈慧田秀美陈菊梅
2006年云南盐津5.1级双震的监测与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2006年云南省盐津两次5.1级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近场地震监测资料,结合云南区域地震台网地震波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给出了盐津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分析讨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处于同一构造区,发震构造为NE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3°E,倾向NW,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9km,宽度约3km,破裂面深度3~9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盐津震区地震矩为109~1016N.m,震源破裂半径为90~300m,应力降为0.0002~32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5~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盐津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定位结果还显示,第1次地震的破裂面在深度7~9km之间为余震空白区,认为该空白区是盐津地震主破裂面上的障碍体,第2次地震将障碍体贯穿。地震破裂面障碍体的存在是盐津震区发生两次地震的主要成因,说明地震空白区图像对地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建庆陈慧刘学军郭志华蔡绍平
关键词:震源过程震源参数
昆明数字遥测台网近震震级的测定被引量:13
2003年
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昆明数字遥测台网26个子台记录的718个地震的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系统的传递函数,仿真为短周期的DD-1地动位移记录和中长周期DK-1的地动速度记录,记录仿真前后均测定地震震级,分别记为Msz和Mfz;对其中云南常规模拟地震台网40个台站记录的259个地震,也从记录图纸测定了地震震级,记为Mmn。对Mfz、Msz和Mmn进行系统的比较表明:在1.0≤ML<2.5的地震中,仿真后所测震级Mfz比仿真前所测震级Msz平均偏高0.16;在2.5≤ML≤2.9的地震中,Mfz比Msz平均偏高0.12;而在3.0≤ML≤3.9的地震中,Mfz与Msz的平均偏差基本为0;ML≥4.0的地震中,Mfz比Msz平均偏小0.02;MS的仿真震级Mfz比Msz平均偏高0.04;特别由模拟记录所测的震级Mmn与Mfz的平均偏差基本为0;不同震级间的差别基本呈正态分布。
李桂华刘国华何家斌王兰兰陈慧
关键词:近震震级传递函数仿真数字地震记录
云南测震台网的大震应对方案改进——汶川地震监测启示
2009年
5·12汶川大地震后,根据现行测震台网运行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本文就震后流动观测台网的组建,大震限幅及测震台网中心备份3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以保证云南省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网在大地震来临时仍然能够正常运行。
李勇叶建庆陈慧樊丽云
关键词:宽带卫星限幅汶川地震
云南测震台网“九五”、“十五”观测系统测定汶川地震震级的比较分析
2008年
利用云南测震台网"九五"与"十五"测震观测系统记录的汶川地震序列及其它地震数据,对用两系统测定的震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系统测定的震级基本一致。
陈慧李勇李桂华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测震台网震级
汶川8.0级地震动卓越周期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四川省地震局测震台网记录的汶川8.0级地震波形资料,采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P、S波卓越周期与震中距的关系,同时给出了8级主震和6.1级余震的卓越周期与震中距的关系。讨论了震害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块的卓越周期存在明显差异,东侧华南块体的卓越周期小于西侧地块的卓越周期,表明东侧华南块体的坚硬程度比西侧川西高原的巴颜喀拉和川滇块体的高。
叶建庆苏金蓉陈慧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P波S波震中距
大桥4.6级水库地震的主压应力变化
2009年
利用大桥水库遥测地震台网的模拟地震记录初动符号资料,分年度和不相等时间段测定大桥水库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寻找4.6级水库地震的主压应力变化。利用1996~2005年大桥库区689次地震的1605个初动符号,求出P轴和T轴的参数,结果显示:从蓄水到主震发生,P轴方位角,随时间越来越逼近主震P轴方位角;逼近主震时解的精度高,矛盾比变小;T轴方位角主震前相对一致。
胡先明谢蓉华韩进王余伟孙毅陈慧
关键词:大桥水库震源机制解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根据云南宁洱地区地质构造、历史强震资料、云南监测中心区域台及现场流动台数字化观测台网测定的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资料及1970年以来宁洱地区6级地震序列等,深入分析研究了宁洱地区中强地震活动规律、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时空展布以及参数变化等特征,并利用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地震现场数字化观测流动台测定的余震波资料研究了该序列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认为,宁洱6级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原地重复性,在时间上具有强弱交替活动的韵律;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展布方向与穿过震区NW向宁洱断裂的走向大致一致,宁洱6.4级地震可能是由无量山断裂活动构造加剧所引起;根据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序列及历次宁洱6级地震序列时序发展特征分析研究得出,宁洱6.4级地震序列能量主要集中在震后3天内释放,4.9级以上余震发生在主震当天,地震序列早期参数和3.0级以上余震的垂直方向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非线性关系等显示,宁洱6.4级地震序列具有较明显的主-余震型特征。
刘翔吴国华陈慧刘学军付虹毛慧玲
关键词:宁洱6.4级地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