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峰
- 作品数:16 被引量:87H指数:7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予氯雷他定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前CD3-CD19+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D3-CD1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其对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之一。
- 陈云龙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修显红陈晓帆黄冬梅
- 关键词:自血疗法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B淋巴细胞
-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的意义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并比较正常人群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等指标水平情况;检测并比较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治愈组、显效组、进步组及无效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等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组;CD3+CD8+、CD3+CD4+/CD3+CD8+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等指标水平明显变化,且CD3+、CD3+CD4+指标变化情况与疗效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有效指标。
- 陈云龙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黄冬梅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T淋巴细胞
- 慢性荨麻疹与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关性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近年来发现其病因、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群重要细胞群,是参与免疫调节和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的免疫活性细胞。目前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与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1]。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动态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指标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 陈云龙黄冬梅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外周血B淋巴细胞
- 色汗症2例
- 2012年
- 色汗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皮肤病,我科收治2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6岁。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颈部周围出汗后皮肤有散在点状粉红色汗渍,衣领红染,容易洗脱,无明显自觉症状,汗渍数量与出汗多少有关,未接受治疗。患者既往多汗,无服药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无其他特殊饮食史。
- 韩素梅张木仙陈文峰
- 关键词:色汗症遗传病史自觉症状粉红色服药史饮食史
- 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泛昔洛韦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临床指标、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_4^+、CD_4^+/CD_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高,CD8+水平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结痂时间及愈合时间明显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高,6个月后复发率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免疫状态,促进复发率降低。
- 张木仙韩素梅陈文峰
-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
-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二者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均降低,CD3+CD8+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后: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CD3+CD8+较治疗前升高,两组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是有效的,其对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慢性湿疹的机制之一。
- 陈云龙袁福宁杨庆镗林研研张永平陈文峰黄冬梅
- 关键词:自血疗法慢性湿疹T淋巴细胞亚群
-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抑制剂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研究
- 目的:
通过分别研究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抑制剂利凡诺及氯氰碘柳胺在体外抑制白念珠菌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后对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为今后研发出高效、安全、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 参照N...
- 陈文峰
- 关键词:白念珠菌利凡诺最低抑菌浓度
- 文献传递
- 自血疗法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被引量:18
- 2011年
- 自血疗法,即从患者静脉血管内抽取其自身的血液,注入相关穴位,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用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陈云龙陈文峰林阿丰
- 关键词:自血疗法荨麻疹瘾疹
-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118例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2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予甘草酸苷联合维A酸霜治疗;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B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4%,二者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D3-CD19+、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均升高,CD3+CD8+降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后CD3-CD19+、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较治疗前降低,CD3+CD8+较治疗前升高,两组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治疗银屑病是有效的,其对外周血B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 陈云龙杨庆镗林研研张永平陈文峰邱磷安陈香妹杨晓琳
- 关键词:自血疗法银屑病B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26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4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等;神经阻滞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与病变区域相对应的神经支配节段于鞘内注射镇痛液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一周后VAS评分首先降低,对照组起效慢,两周后开始明显下降;治疗结束时两组镇痛总有效率均≥70%,但观察组疼痛完全缓解率(65.38%)及总有效率(84.6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椎旁神经阻滞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PHN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安全有效。
- 韩素梅张木仙陈文峰张爱军
- 关键词: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