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波曼

作品数:16 被引量:141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生物膜
  • 6篇单胞菌
  • 6篇铜绿
  • 6篇铜绿假单胞
  • 6篇铜绿假单胞菌
  • 6篇细菌
  • 6篇假单胞菌
  • 5篇细菌生物膜
  • 5篇膜形成
  • 4篇呼吸道感染
  • 4篇氨溴索
  • 3篇电镜
  • 3篇电镜观察
  • 3篇沙星
  • 3篇下呼吸道
  • 3篇下呼吸道感染
  • 3篇环丙沙星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16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6篇陈波曼
  • 15篇余加林
  • 10篇刘官信
  • 10篇李芳
  • 9篇胡琳燕
  • 8篇杨华
  • 5篇李禄全
  • 1篇钟海英

传媒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全国围产医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菌株,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structureanaly-z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①CLSM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②随着BF形成时间的延长,各层死菌比例逐渐增加,且死菌多分布于微菌落中心。③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显著增加,前3d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后3d;区域孔率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扩散距离呈逐渐增加趋势;结构熵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利用ISA程序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和BF各层细菌的生存状态。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关键词: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
丹参体内诱导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性分化及分化后神经生理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是否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移植后神经性分化效率,移植分化后的细胞是否具有神经突触循环功能,MSC移植后是否可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胡琳燕余加林李芳陈波曼刘官信
关键词:丹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生理功能
文献传递
细菌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05年
细菌生物膜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其相关感染因为对抗生素耐药性极强成为临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特性,重点讨论其形成发展,抗生素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寻找有效控制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陈波曼余加林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抗生素耐药耐药机制
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42
2007年
目的研究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孔径为0.22μm的医用微孔滤膜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环丙沙星透过生物膜的量,并测定在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环丙沙星透过细菌生物膜的量。结果经过7d的连续培养后,铜绿假单胞菌可在微孔滤膜上形成均匀致密的生物膜。环丙沙星可缓慢透过细菌生物膜,8h左右达到平衡;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可以明显增加环丙沙星8h内透过生物膜的量。结论以医用微孔滤膜为载体可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氨溴索可以显著地促进环丙沙星对细菌生物膜的透过。
杨华余加林刘官信陈波曼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环丙沙星氨溴索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以及BF形成过程中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体外建立6h和1、3及6d等4个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GFP)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1CLSM结合GFP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2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不断增加,前3d增加程度(19.6μm)明显大于后3d(6.1μm),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ral entropy,TE)在BF形成的6h和6d分别为:0.98±0.01和0.92±0.02,呈现下降趋势;1.00±0.009和1.06±0.027,虽变化幅度不大,但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0.7±0.08和4.3±0.09,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ISA程序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细菌BF结构的定量化分析也有助于探索BF形成过程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关键词: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
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05年1至6月,经治的2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收集第一次拔除或更换的 ET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 ETT 表面 BF(ETT-BF)形成情况及结构,并对 ETT 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①20例中13例机械通气前并不存在下呼吸道感染,在机械通气过程伴发了下呼吸道感染,并在整个机械通气期间持续存在;其中有9例 ETT 留置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一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6 d)。②SEM 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超过1 d 的 ETT 表面细菌定植增加(12/20),3 d 左右细菌在 ETT 表面初步形成 BF,超过3 d 表面 BF 结构更加成熟复杂。③ETT 表面培养阳性14例(包括正常菌群4例),分离得到病原菌7种;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3例(包括正常菌群1例),分离得到病原菌10种;其中7例 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分离得到同种菌种,其 ETT 留置时间为(3.2±1)d,占 ETT 培养阳性的50%。④ETT 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得到的 G^-细菌均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结论 ETT 表面细菌定植及 BF 形成与长时间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ETT-BF 可能是其感染持续存在的一个病原来源。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禄全李芳杨华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生物膜
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及体外模型结构定量分析
第一部分: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初步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扫描...
陈波曼
关键词:生物膜气管导管细菌定植呼吸道感染
文献传递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及结构定量化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uginosa,PA)是我国医院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以及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现代微生物学观念的发展,认为该菌大多以生物膜 BF 形式存在。BF 形成之后,...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文献传递
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
目的:应用ISA软件定量化分析细菌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PA01菌株BF模型,通过荧光探针SYT09/PI及GFP 两种不同标记途径,结合...
余加林陈波曼
文献传递
盐酸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成熟生物膜作用研究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发光菌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 BF 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是否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
李芳余加林杨华李禄全陈波曼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