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敏 作品数:8 被引量:29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热解法用于礼村黄土-古土壤地层^(14)C测年 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简单的热解方法分离黄土-古土壤不同有机组分进行14C测年的探索,通过加热使黄土-古土壤有机质发生裂解,选择400℃作为试验温度,对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剖面黄土-古土壤粉末样品在400℃下挥发出的Py-V组分和残留下的Py-R组分分别进行14C(AMS)测年,并结合该剖面同层位黄土地层与考古文化层接触关系,认为礼村剖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地层中,Py-V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沉积地层中,Py-R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 余华贵 祝一志 程鹏 刘永好 王胜利 鲜锋 陈清敏 刘钊 周卫健关键词:热解法 黄土-古土壤 分子化石单体AMS-^(14)C测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综述了正构烷烃和木质素酚单体AMS-14C测年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分子化石单体AMS-14C测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陈清敏 王喆 余华贵关键词:正构烷烃 逐级温度热解法在黄土古土壤样品^(14)C测年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已知可靠年代的黄土古土壤样品,采用逐级热解的方法,获取不同温度下的热解组分,运用加速器14C测年技术,测试各个组分的14C年龄,探讨获得可靠测年组分所需的逐步解热的实验条件。研究表明,逐级热解过程中,100℃~600℃温度段的热解挥发组分为年轻碳,而600℃~800℃温度段热解残余物(Py-R)则为老碳,600℃~800℃热解挥发组分(Py-V)是黄土-古土壤14C测年的可靠组分。 程鹏 吴书刚 杜花 陈清敏 卢雪峰关键词:黄土古土壤 我国不同空间格局泥炭类脂分子化石记录信息的时空对比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江西定南、青藏高原红原、东北哈尼泥炭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信息进行对比研究。以正构烷烃为例,对比了我国从南到北泥炭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的古植被变化信息,发现我国不同季风区不同时期的植被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周卫健 陈清敏 郑艳红关键词:泥炭 生物标志化合物 植被带 温度 东北哈尼泥炭脱-A-三萜烯系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生态意义 2010年 为了认识和明确五环三萜类的降解产物——脱-A-三萜烯的气候及生态响应,应用GC-MS技术对东北长白山哈尼泥炭样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泥炭中存在丰富的脂肪族脱-A-三萜烯化合物.高的总脱-A-三萜烯量主要出现于全新世时段,对应低的沉积速率,其积累机制与以往研究并不完全一致,提出生物群落构成类型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总脱-A-三萜烯量在整个序列中显著的阶段性变化主要是对不同生物(微生物和植物)过程及其作用响应的体现,可能指示了16000calaBP沼泽环境中生物群落和功能结构至少发生了4次显著的演替.在约10200,8700,7700,6600,4480~3940以及3040calaBP左右,低的总脱-A-三萜烯揭示出全新世沼泽发育的大环境下,微生境发生了千年尺度上的多次波动.脱-A-三萜二烯与脱-A-三萜一烯(DT/MT)、脱-A-羽扇烷与脱-A-三萜一烯和脱-A-三萜二烯之比[DL/(MT+DT)]及单个化合物之间的比值与总脱-A-三萜烯含量变化相反,即在末次冰消期和晚全新世晚期较高,其他时期变化稳定且低,显示了各化合物对微生境变化及微生物活动的响应不一致.该研究从微生物这一视角探讨了沼泽环境发育的物种群落的多样性演变及生物功能组成对微生境的响应,不仅为以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补充材料,而且也为该系列化合物今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郑艳红 周卫健 刘钊 陈清敏 于学峰 刘潇敏关键词:沼泽环境 生态意义 大宝山铜铁矿区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23 2006年 以公里网格方式在大宝山矿区水系采集水样品60件,进行分析测试,得出了该研究区内Cr、Cd、Co、Ni、Cu、Zn、As、Sb、Hg、Pb共10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其中污染最严重是Cd,其次是Zn、Cu、Pb、Cr、Ni、Hg。由元素的浓集中心分布分析得出,污染源主要是矿坑土、尾矿坝、废石堆和民采点。 陈清敏 张晓军 胡明安关键词:矿山环境 重金属 我国不同空间格局泥炭类脂分子化石记录信息的时空对比 被引量:1 2011年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江西定南、青藏高原红原、东北哈尼泥炭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信息进行对比研究。以正构烷烃为例,对比了我国从南到北泥炭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的古植被变化信息,发现我国不同季风区不同时期的植被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将各区域长链饱和脂肪酸CPI值、P_(aq)值以及哈尼泥炭正构烷烃单体δD值进行对比,并与日本海海面温度和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进行对比,表明16 cal ka以来我国从南到北温度具有同步同时变化的特征,而湿度变化却存在着差异性。反映了温度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湿度变化的差异主要与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夏季风降水强弱变化有关。 周卫健 陈清敏 郑艳红关键词:泥炭 生物标志化合物 植被带 温度 青海湖湖泊沉积物木质素AMS-^(14)C测年 被引量:1 2017年 对青海湖1A钻孔0—4 m不同深度共10个沉积物样品提取木质素,并进行AMS-^(14)C测年。结果显示,木质素的AMS-^(14)C年龄-深度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于10μg碳量的木质素单体^(14)C年龄比1F孔同深度基于总有机碳(TOC)获得的^(14)C年龄平均偏年轻约110年,接近采用平均值概念分段线性回归确定的1F孔4.99 m以上碳库效应估算(126年)。这表明沉积物木质素AMS-^(14)C测年可有效减少老碳效应的影响;同时,1A与1F两个平行钻孔不同材料测年结果之间的良好对比,也佐证了基于沉积物TOC的^(14)C测年并采用平均值概念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建立的青海湖湖泊沉积物年代框架的可靠性。 陈清敏 周卫健 鲜锋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木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