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远远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层摄影
  • 2篇盆底
  • 2篇X线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正常女性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女性
  • 1篇盆底结构
  • 1篇盆腔
  • 1篇文献复习
  • 1篇系膜
  • 1篇纤维瘤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结
  • 1篇静息
  • 1篇计算机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韩远远
  • 3篇李勇
  • 2篇王东烨
  • 2篇史洁
  • 2篇钟镜联
  • 1篇潘恒
  • 1篇梁碧玲
  • 1篇曾伟科
  • 1篇黄穗乔
  • 1篇张帆
  • 1篇李勇
  • 1篇吴卓

传媒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年龄女性正常盆底结构的MRI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女性正常盆底MRI静息状态下的解剖和功能状态,为动态MRI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建立盆腔器官运动程度和盆底形态学的正常标准。【方法】按照年龄分别选择20~40岁、40~60岁及60岁以上共三组无盆腔疾病、无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的女性,每组20人共60例,均行静息状态下的盆腔MRI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并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耻尾线即耻骨联合下缘至第一、二尾椎间隙的连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的距离,在经肛管中部的冠状位上测量肛提肌板的角度,在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横断位图像上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与子宫颈均位于PCL以上,膀胱颈距离PCL的均数值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距离PCL的均数值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直肠连接在PCL附近,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膈裂孔的面积及肛提肌板的角度随着组之间年龄的增大而加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耻骨直肠肌薄于左侧。【结论】正常女性膀胱颈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移,与子宫颈均位于PCL以上,肛直肠连接不超过PCL以下1.5 cm;随年龄增长盆隔裂孔逐渐增大,肛提肌逐渐下降。双侧耻骨直肠肌可不对称。MRI可全面显示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状态。
韩远远李勇史洁梁碧玲黄穗乔钟镜联
关键词:MRI成像技术盆底
肾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报告一例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少见肾脏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无临床症状,静脉肾盂造影显示为良性病变,CT上肿瘤位于肾窦内,轮廓规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平扫为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以实质期最显著。病理上肿瘤为梭形瘤细胞,血管较丰富,免疫组化Vimentin、CD99、Bc1-2阳性。结论发生在肾的孤立性纤维瘤罕见,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需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韩远远李勇吴卓
关键词:计算机
64排螺旋CT多种重建对直肠癌肠系膜淋巴结的显示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直肠癌的淋巴结分布和转移规律的显示。方法对28例直肠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进行常规的三维重建以及调节窗宽窗位至肠窗、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比较两者对直肠淋巴结的显示数量。结果常规重建观察平均每例患者发现2.09±1.41枚直肠淋巴结,淋巴结的直径在0.6cm以上;经调整肠窗、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后观察,平均每例可发现6.64±2.13枚淋巴结,可发现的淋巴结最小直径可达0.3cm,两者比较所发现的淋巴结数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64排螺旋CT利用调整窗宽窗位至肠窗、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可较常规的CT三维重建显示更多的直肠淋巴结,有利于显示直肠癌淋巴结的分布规律。
李勇王东烨韩远远曾伟科张帆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正常女性静息及最大用力下盆底结构改变的MRI表现被引量:7
2013年
背景:MRI 因其具有无放射性、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及多层面多轴向扫描成像等特点,可对盆底的整体结构进行精确的评估。目的:利用 MRI 观察无症状女性静息状态及最大盆腔用力时盆底解剖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建立正常标准。方法:对 23 例无盆底功能障碍及其他盆腔疾患的女性行动态、静态盆腔 MRI 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不同状态下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耻尾线的距离及 HMO分度系统中分别测量肛直肠连接到耻尾线的距离(M 线)、肛直肠连接与耻骨联合下缘连线(H 线);经肛管中部的冠状位上测量肛提肌板的角度的变化,在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横断位图像上测量盆隔裂孔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盆腔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较静息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盆腔用力时肛提肌板的角度及盆膈裂孔面积轻度增大;盆腔用力时 H 线及 M 线均有轻度的增大;与静息状态比较,动态时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的下降、肛提肌板角度的增大及盆膈裂孔面积的增大、H 线及 M 线的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无症状女性静息时及盆腔用力时盆腔器官的位置会有所改变,在耻尾线系统测量和 HMO 系统上测量,盆腔器官的下降程度均未超过正常范围。盆腔用力时肛提肌板的角度及盆膈裂孔面积均可见轻度的增大。
韩远远李勇钟镜联潘恒王东烨史洁
关键词:盆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