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明霞

作品数:50 被引量:500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土壤
  • 9篇施肥
  • 8篇玉米
  • 6篇水分
  • 6篇微生物
  • 6篇硝态氮
  • 6篇塿土
  • 5篇滴灌
  • 5篇施用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微生物量
  • 5篇长期施肥
  • 4篇有机碳
  • 4篇生物量碳
  • 4篇农田
  • 4篇作物
  • 4篇微生物量碳
  • 4篇微生物量碳氮
  • 4篇磷肥
  • 3篇养分

机构

  • 50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康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南省地质矿...

作者

  • 50篇高明霞
  • 26篇孙本华
  • 14篇冯浩
  • 8篇杨学云
  • 8篇张富仓
  • 7篇李志军
  • 6篇张树兰
  • 6篇樊恒辉
  • 5篇王国栋
  • 4篇吕家珑
  • 4篇孙瑞
  • 4篇郭芸
  • 4篇李鹏
  • 3篇张一平
  • 3篇向友珍
  • 3篇吴普特
  • 2篇胡田田
  • 2篇范军亮
  • 2篇赵云
  • 2篇康绍忠

传媒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落叶果树
  • 1篇大坝观测与土...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9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排放的动力学方程模拟
2023年
[目的]水分对土壤N_(2)O排放有重要影响。运用混合动力学方程模拟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过程,分析土壤水分对N_(2)O产生途径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通过改善土壤管理降低N_(2)O气体排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40%WHC,60%WHC,80%WHC,100%WHC和淹水处理,WHC(田间持水量)]下土壤N_(2)O排放特征、硝铵态氮含量和氧气消耗动态变化。[结果](1)N_(2)O排放速率24 h时达到最大,淹水处理[3.46μg/(kg·h)]是其他处理的54.5~178.9倍。(2)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淹水处理的快速上升阶段为前48 h,而其他处理为前96 h。培养结束时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淹水处理(44.6μg/kg)分别是40%WHC,60%WHC,80%WHC和100%WHC的67.1,29.2,20.8,10.4倍。(3)除淹水条件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878以外,其余均在0.92以上。培养初期24 h时,反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所占比例9.3%~13.2%,硝化过程为86.8%~90.7%;培养结束480 h时,反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所占比例为37.8%~47.5%,硝化过程为52.5%~62.2%。[结论]土壤水分含量越高N_(2)O的排放量越大,并且在24 h出现排放速率脉冲。淹水条件下N_(2)O主要由反硝化过程产生,而40%WHC~100%WHC条件下主要由硝化过程产生。混合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模拟培养过程中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过程,并且可以用来区分反硝化和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量和所占比例。这为研究土壤N_(2)O产生和排放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还有待通过田间试验以及同位素示踪方法等进一步验证。
唐坤郑艺欣赵成政段淑方高明霞冯浩孙本华
关键词:动力学方程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水稻根表胶膜的浸提及其元素测定方法被引量:10
2007年
选择柠檬酸钠作为络合剂,比较了碳酸氢钠、乙酸钠二种缓冲体系下,盐酸羟胺、抗坏血酸和1/2盐酸羟胺+1/2抗坏血酸组合对水稻根表铁、锰的浸提能力.结果表明,水稻根表铁、锰浸提量与还原剂种类和缓冲体系的pH值有关.在六种浸提剂中,抗坏血酸-柠檬酸钠-乙酸钠(ACA)浸提水稻根表铁、锰的浸提量最大,为57307mg.kg-1和1689mg.kg-1,相当于DCB浸提水稻根表铁、锰浸提量的99%和109%.ICP测定浸提液中铁、锰、磷、硫等的变异系数也低于DCB浸提的同类元素.因此,推荐ACA-ICP作为水稻根胶膜浸提与元素测定方法.
高明霞胡正义王国栋
关键词:水稻抗坏血酸
一种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栽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播种与出苗水的灌溉及除草剂的滴施:苗期和小喇叭口期采用合理的作物系数0.7~0.8,通过滴灌系统施整个生育期施肥量的20%,苗期防虫剂的滴施;在生育中...
张富仓邹海洋向友珍李志军范军亮高明霞
水稻根表胶膜浸提中根内元素溢出与浸提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浸提剂浸提水稻根表胶膜是研究根表胶膜形成及生态环境效应技术之一。DCB(柠檬酸钠-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和ACA(抗坏血酸-柠檬酸钠-乙酸钠)是二种稻根胶膜浸提剂。研究结果表明,ACA浸提稻根溶液中钾离子浓度很低,不足DCB浸提剂的1%,说明ACA浸提剂对根细胞的损伤较小。ACA浸提水稻根表铁、锰、磷元素效率大于DCB,而且ACA浸提剂不含硫,浸提液能同时测定硫,便于研究硫对水稻根胶膜形成及效应。可见,ACA浸提方法总体优于DCB。ACA法的最佳浸提条件为:1g鲜根放入ACA浸提剂(抗坏血酸3.0g,0.3molL-1柠檬酸钠40ml,10%乙酸钠(pH5)5ml),振荡平衡时间2h。
夏旭胡正义高明霞吴丛杨慧樊建凌
关键词:水稻DCB
膜下滴灌水肥耦合促进番茄养分吸收及生长被引量:113
2014年
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温室番茄水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设灌水(W)和施肥(F:N-P2O5-K2O)2因素,以常规沟灌施肥(W1:100%ET0,F1:240-120-150 kg/hm2,ET0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对照(Control, CK),3个滴灌水量(W1:100%ET0、W2:75%ET0、W3:50%ET0)和3个施肥水平(F1:240-120-150 kg/hm2、F2:180-90-112.5 kg/hm2、F3:120-60-75 kg/hm2)。结果表明,滴灌施肥(W1F1)比CK处理的干物质量、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PFP,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fertilizer)分别增加60.0%、46.9%和47.0%,氮、磷和钾吸收量是CK的1.82~2.41、1.56~2.03和1.36~1.90倍。滴灌施肥下,W1F2干物质量最大(9258.3 kg/hm2),W1和W2较W3增产19.0%和6.5%,F1和F2较F3增产18.3%和12.9%。生育期内,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均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第二果膨大期,F2处理磷和钾吸收量最大除外),灌水量越大,养分利用效率(NUE,nutrient use efficiency)越小,吸收效率(UPE,nutrient uptake efficiency)和PFP越大,施肥量越大,NUE、UPE及PFP均减小。综合分析,滴灌施肥增产效果明显, W1F2(100%ET0,N-P2O5-K2O为180-90-112.5 kg/hm2)处理干物质量最大,有较大的增产潜力,UPE和PFP较高,是适宜的灌水施肥组合。
邢英英张富仓张燕李静强生才李志军高明霞
关键词:滴灌肥料番茄养分吸收肥料利用效率
我国主要农田土壤磷淋溶阈值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农田土壤磷素(P)累积使得农田土壤P淋溶风险增加,了解农田土壤P淋溶阈值并解析其主控因素对于合理控制农田土壤P保证农业生产同时减轻水体环境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选取我国分布较广的18个省共14种典型农田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P淋溶阈值并探讨了土壤P淋溶阈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明确了影响P淋溶阈值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P淋溶阈值差异很大,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为14.9~106.2 mg/kg。农田土壤P淋溶阈值随土壤pH值、交换性钙含量、无机碳含量、沙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碳、活性铁铝含量、交换性镁含量、黏粒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利用土壤pH值、CEC、交换性镁含量、初始土壤有效磷含量等土壤性质参数能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的P淋溶阈值。在一定程度上,土壤pH值可作为评估农田土壤P淋溶风险大小的有效指标。考虑到我国农田土壤pH值的分布状况,结合土壤背景值,北方农田土壤P淋溶风险大于南方农田土壤,更应加强土壤磷的管理。
于艳梅柴泽宇孙本华席雪琴高明霞李改民邵发琦
关键词:农田土壤土壤性质
塿土区长期施肥农田土壤的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施肥是实现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的主要途径,综合评价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的可持续性.可为农田合理施肥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陕西杨凌"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23年)采集分析了该试验9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配合(NK)、磷钾配合(PK)、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氮磷钾配合秸秆还田(SNPK)、低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M_1NPK)和高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M_2NPK]的土壤养分、微生物特性及作物产量,计算了土壤养分指数、微生物指数、作物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区农田土壤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CK和N处理土壤养分指数分别为0.75和0.8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均低于土壤养分指数临界值1.00;其余处理的土壤养分指数在1.12-3.12之间均大于临界值,其中NP和NK差异不显著,SNPK和PK差异不显著,其余各处理间均差异显著(P〈0.05)。CK、N、NK和PK处理土壤微生物指数在0.74-0.84之间低于土壤微生物指数临界值1.00,其中CK和N差异不显著,NK和PK差异不显著但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NP、NPK、SNPK、M、NPK和M,NPK处理的在0.98-1.21之间,接近或大于临界值,其中M、NPK和M,NPK差异不显著,NP、NPK和SNPK差异不显著,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CK、N、NK和PK的作物指数在0.52-0.60之间均低于作物指数临界值1.00,仅PK和N差异显著(P〈0.05);氮磷配合的施肥处理(NP、NPK、SNPK、M_1NPK和M_2NPK)在0.98-1.02之间,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接近或大于临界值1.00。CK、N、NK和PK的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49、0.54、0.74和0.99均低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1.30,其中CK和N差异不显著;NP和NPK处理的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1.18和1.26,两者差异不显著,接近于可持续临界值;�
孙本华孙瑞郭芸皮小敏杨学云张树兰高明霞
关键词:长期施肥
长期施肥对旱作雨养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采样测定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塑性、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通过V-G模型获得土壤水分特性参数和孔径分布,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单施N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幅6.8%)、容重(8.7%)和降低塑性指数(3.0%);其他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31.4%~78.4%)、阳离子交换量(1.5%~7.7%)、上塑限(8.1%~14.8%)、下塑限(7.9%~18.7%)和塑性指数(8.3%~10.4%),其中,MNPK处理增幅最大。所有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可用V-G模型很好地进行模拟。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39.0%)、凋萎系数(64.7%)、有效含水率(22.5%)、速效含水率(18.1%)和迟效含水率(37.5%),而其他施肥仅提高部分土壤水分特性指标。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大孔隙比例,MNPK,NPK和N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小孔隙比例提升。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塑性指数对土壤水分特性指标变异的总解释度达99.99%(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55.2%,p=0.034)和阳离子交换量(40.7%,p=0.022)贡献显著。[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率,更好地改善土壤持水和供水性能,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的施肥模式。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持水性越强和有效水越多,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提高旱作雨养农田水分保蓄和利用效率
张超段淑方高明霞杨学云张树兰冯浩孙本华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理化特性水分特征曲线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娄]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39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特征,为建立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养分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28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秋,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休闲,无灌溉。本研究选取定位试验中不施肥(CK)、施用氮磷钾肥(N、P2O5、K2O分别为135、108、67.5 kg/hm^2,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70%N来自牛粪,MNPK)3个处理。于2018年6月小麦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养分含量、含水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及目标土壤微生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土壤中DNA,根据97%相似度对序列进行OTU聚类、α多样性分析(包括Shannon、ACE和Chao1等指数),使用CANOCO 4.5软件对土壤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细菌相对丰度等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冗余分析。【结果】与CK相比,NPK和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不同处理细菌基因拷贝数为每克干土6.69×10^9~16.46×10^9,与CK相比,NPK和MNPK处理细菌数量分别提高了77%和146%。MNPK处理的土壤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CK和NPK处理,NPK与CK处理间两个指数无显著差异。3个处理的细菌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共获得35个细菌类群,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0%),占到全部菌门的80.1%~81.7%。与CK相比,MNPK处理显著降低了放线菌门(F=5.845,P<0.05)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拟杆菌门(F=4.461,P<0.05)的相对丰度,3个处理间其他菌门均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CK与NPK、MNPK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且MNPK处理对土
刘平静肖杰孙本华孙本华高明霞杨学云冯浩
关键词:氮磷钾平衡施肥细菌群落结构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
粘土分散性的判别试验被引量:9
2007年
针对分散性粘土遇水分散流失的不良性质,应用碎块、针孔、双比重计、孔隙水可溶盐和交换性钠质量分数5种试验方法,研究了西安市黑河水利枢纽工程粘土心墙土料的分散性。研究认为,土料大部分属于非分散性粘土,少部分属于分散性粘土,分散性粘土的蒙脱石与伊利石的质量比值较高;在采用黑河水冲蚀针孔时,分散性粘土有表现为非分散性的趋势;大坝建成后的坝体原状土样属于非分散性粘土。结果表明:蒙脱石与伊利石的质量比值是判别粘土分散性的重要指标,水质对土的分散性具有显著影响;分散性粘土与非分散性粘土合理混合使用可降低粘土的分散性,满足工程要求。
樊恒辉高明霞李鹏吴普特
关键词:土力学原状土分散性粘土物理化学性质粘土矿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