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庆波 作品数:11 被引量:3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3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对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性能,为缺血性卒中诊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特征选择筛选出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作为预测因子,基于随机森林、决策树和神经网络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AUC)、灵敏度、准确率等指标评价3种模型对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性能。结果研究分析了2365例脑梗死患者的74种特征,通过特征选择选出23个特征作为预测因子纳入建模。决策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8±0.11、0.85±0.12、0.89±0.10;灵敏度依次为0.92±0.05、0.91±0.06、0.88±0.10;准确率依次为0.79±0.12、0.77±0.13、0.85±0.13。结论随机森林模型对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性能最佳,在无条件进行血管成像检查时可应用于脑梗死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娜迪热·艾孜热提艾力 严伟 鲁庆波 玉苏普江·麦麦提关键词: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决策树 维吾尔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20例临床及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骨骼肌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遗传方式、起病年龄、家族史,及血清酶测定、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等确诊.肌电图具有典型的肌源性受损的电生理表现.2006~2010年收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20例,将肌电图做如下分析. 严伟 蔡玲 鲁庆波关键词:维吾尔族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肌电图 偏头痛与卒中关系的研究 2011年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偏头痛的治疗临床上比较棘手,有报道偏头痛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着密切关系,在脑梗死患者中有5.46%存在先兆型偏头痛,有2.45%存在无先兆型偏头痛,自2007-2010年10月对我院偏头痛患者68例进行临床分析,并探讨偏头痛与卒中的关系,报道如下。 鲁庆波 高振兴关键词:偏头痛 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2015年 目的 :探讨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片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片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较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较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鲁庆波 杨化群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肠溶片 阿托伐他汀片 临床疗效 血清NETs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桥接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rt-PA)桥接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rt-PA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的103例AIS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35例,mRS评分>2分)。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血清NETs水平,分析血NETs水平、NIHSS评分对AIS患者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血清NETs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侧支循环(Ⅲ~Ⅳ级)、mTICI分级(2b~3级)占比则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NETs与NIHSS评分联合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预测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ETs水平、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mTICI分级程度是影响AIS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AIS患者治疗预后状况与血清NETs水平有关,NIHSS评分联合血清NETs检测可为早期评估AIS患者rt-PA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鲁庆波 古力加乃提·麦麦吐逊 阿地力江·阿布力米提 严伟关键词: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SOD、MDA、NO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高氧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清SOD、MDA和NO的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较对照组(78.95%)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DA和NO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鲁庆波 王雪梅关键词:高氧液 急性脑梗死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一氧化氮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0例。A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炎症应激反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结果B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丙二醛(MDA)水平低于A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低于A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友病因子(VWF)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调节凝血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鲁庆波 王静静 于慧娟 严伟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炎症因子 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19年 大血管闭塞占缺血性卒中>28%,预后不佳,死亡率高。有研究表明,血管内溶栓治疗对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治疗效果明显,但>60%的患者会在发病90 d内死亡或者重度残疾[1-3]。本研究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4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鲁庆波 吴龙飞 王雪梅关键词:取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基于多模式MRI指导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20年 醒后缺血性卒中(WUIS)又称觉醒型脑卒中,是指患者睡眠时无新发卒中症状,但在醒后患者本人或目击者发现其出现卒中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是在时间窗内有效恢复再灌注.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有效治疗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的首选方法.由于WUIS确切的发病时间不清楚,同时受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静脉溶栓可能导致颅内出血风险增加,故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联合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在“静脉溶栓纳入排除标准科学声明”中不推荐对其行静脉溶栓治疗,本可能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无法获得溶栓治疗,导致其临床预后较差.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基于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指导醒后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筛选急性再灌注疗法的患者,从而让一部分WUIS患者从急性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本文回顾总结近年来对WUIS的文献发现,WUIS和非WUIS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改变均大致相同,早期通过CT和MRI检查,有助于将急性卒中治疗方案扩展到WUIS患者.目前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在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均有较大研究进展,本文就WUIS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吴龙飞 鲁庆波 何晓琴 郭起峰 汪鸿浩 邓本强关键词: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磁共振成像 MR筛选下4.5~9 h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标准Ⅱ级预防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评价MR筛选下4.5~9 h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在4.5~9 h的IS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溶栓组(42例)和常规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MR多序列扫描,溶栓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标准Ⅱ级预防治疗、常规组予以标准Ⅱ级预防治疗。评价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预后,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周两组血清白介素(IL)-1β、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低于常规组的80.49%。两组治疗后24 h及1周NIHS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8,t=1.264;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8及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7,t=1.140,t=1.858;P>0.05);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病死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45.24%、2.38%和4.76%,常规组分别为48.78%、2.44%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5,x^(2)=0.01;P>0.05)。结论:MR筛选下4.5~9 h的IS患者行阿替普酶溶栓+标准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标准药物治疗相当,临床可借鉴应用。 鲁庆波 王雪梅 汪鸿浩 严伟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时间窗 阿替普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