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达
-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军事更多>>
- FQ-PCR法联合咽拭子快速培养法在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联合咽拭子快速培养法在疑似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0例疑似MP感染患儿,以间接荧光免疫法测定MP-IgM表达,同时取咽拭子样本行FQ-PCR法、快速培养法检测。以血清学检测为“金标准”,记录检测结果并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MP-IgM阳性、阴性患儿MP-DNA拷贝数。结果联合检测特异度、阳性预测值(85.37%、90.48%)与单一FQ-PCR法检测(90.24%、91.67%)及快速培养法检测(85.37%、88.2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96.61%、92.00%、94.59%)较单一FQ-PCR法检测(74.58%、81.00%、71.15%)、快速培养法检测(76.27%、80.00%、71.43%)高(P<0.05)。MP-IgM阳性患儿MP-DNA拷贝数较阴性患儿高(P<0.05)。结论咽拭子快速培养法联合FQ-PCR法在疑似MP感染患儿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且荧光拷贝数越高对诊断MP感染越有利,可为临床明确MP感染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 张美华徐清芳黄凯达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
- 精液液化与精浆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关系被引量:2
- 2004年
- 徐慧吴波孙淑慧黄凯达杨军
-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抗原
- SDF-13'A和CCR5△32在评估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意义
- 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可能与自身免疫性DCM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Th1/Th2免疫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SDF-1和CCR5通过其...
- 李燕燕赵永静张晓飐孙改河黄凯达沈燕
- 文献传递
- 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及其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了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胃良性疾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A72-4、CA19-9、CA125、CA50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均高于胃良性疾病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TNM分期越高,其血清四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也越高。结论:血清CA72-4、CA19-9、CA125和CA50是用于胃癌血清学诊断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其水平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含量的变化对胃癌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尹惠卿黄凯达段昱毛红丽刘新郑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 c-Fn)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变化及意义,为筛选早期血肿扩大病情预测指标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MMP-9、c-Fn和TIMP-1的含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中IL-6含量,凝固(浊度)法检测血浆中Fbg含量. 结果 86例患者在病情发作24 h内有78例进行颅脑CT检验复查,其中19例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4.36%;脑内血肿扩大组发生不规则血肿的概率( 47.3%)明显高于与血肿未扩大组( 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Fbg 含量分别为( 2.8 ± 0.7)g/L和(2.3 ±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IL-6含量分别为(21.6 ± 8.1)pg/ml和(14.7 ±5.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肿扩大组的MMP-9、c-Fn、TIMP-1的含量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Fbg、IL-6和MMP-9与脑内血肿扩大的发生有较强的关联性,而c-Fn、TIMP-1与脑内血肿扩大的关联性相对不强. 这些数据指标对于人们对脑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 黄凯达毛红丽徐岷杨军朱庆华
- 关键词:脑内出血血肿扩大
- SDF-1 3'A和CCR5△32在评估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意义
- 2010年
- 目的研究SDF-13'A和CCR5△32在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组,利用PCR-RFLP和PCR方法检测SDF-1和CCR5的基因多态性,分析SDF-1和CCR5的突变频率,并比较此突变频率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律失常间的关系。结果①在心功能Ⅰ~Ⅲ级和心功能Ⅳ级的DCM患者中,SDF-13'A突变率分别为0.35和0.18,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在LVEF>35%与LVEF<35%的DCM患者中,SDF-13'A突变率分别为0.40和0.13,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DCM患者及健康人中未现CCR5△32突变。结论 SDF-13'A突变可用于DCM患者的预后评估,提示在DCM中SDF-1可能参与心功能损伤的发生过程。
- 李燕燕赵永静孙改河黄凯达任春锋沈燕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SDF-1CCR5突变扩张型心肌病
- IL-6、IL-17、IL-18及MCP-1联合检测B型柯萨奇病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B型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CoxB-VM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及联合检测对CoxB-VMC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VMC患者158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L-6、IL-17、IL-18、MCP-1的含量及B型柯萨奇病毒(CoxB)IgM抗体,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分析各指标的水平与CoxB-VMC的关系,评价IL-6、IL-17、IL-18及MCP-1联合检测对CoxB-VMC诊断的价值。结果AVMC急性期血清CK-MB、cTnT、IL-6、IL-17、IL-18及MCP-1水平分别为(27.90±4.72)、(0.37±0.02)、(361.60±45.39)、(445.70±67.97)、(168.60±35.87)、(376.20±49.50)n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MC患者CoxB病毒感染与心脏功能分级、IL-6、IL-17、IL-18及MCP-1水平呈正相关(P〈0.05)。IL-6、IL-17、IL-18及MCP-1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CoxB-VMC检测的敏感性(97.30%)、特异性(94.60%)及准确率(96.70%)。结论VMC急性期IL-6、IL-17、IL-18及MCP-1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CoxB-VMC的心脏功能状态,该4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可增强CoxB-VMC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
- 黄凯达王仕海朱庆华毛红丽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丙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分析
- 2004年
- 徐慧黄凯达杨军
- 关键词:丙型肝炎乙型肝炎血清学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术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在术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PL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360例术后静脉血栓患者(VTE组)和3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EOS计数和PLT计数用Sysmex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用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结果对照组和VTE组术前EOS计数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VTE组EOS计数绝对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术后EOS计数绝对值诊断VT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6%和70.5%;EOS计数绝对值可预测DVT并发PTE,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4%和74.6%。术后EOS计数、PLT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在DVT不同分期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EOS计数绝对值与PLT计数、APTT和TT呈正相关(P<0.05),与PT、INR、FIB和D-D呈负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EOS计数在术后静脉血栓中异常表达,与DVT类型和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术后静脉血栓和预测DVT并发VTE的有效指标,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 杨军黄凯达潘守成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凝血功能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菌群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0
- 2013年
-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菌群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39例ICU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39例痰标本中,79例菌群正常,另160例共检出17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6株(76.8%),包括非发酵菌103株,占所有感染菌的58.2%,占革兰阴性菌的75.7%。非发酵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88.3%;还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8%)、恶臭假单胞菌(3.9%)和荧光假单胞菌(1.9%)。在药物敏感方面,非发酵菌多为多重耐药菌,甚至为泛耐药菌。结论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呈多重耐药趋势,应加强ICU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 王梅芬明亮张傅山徐珉叶亚菲黄凯达朱庆华王万海
- 关键词:非发酵菌药物耐受重症监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