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琛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经痛
  • 2篇带状疱疹
  • 2篇神经痛
  • 2篇疼痛
  • 2篇疱疹
  • 2篇急性
  • 2篇间充质
  • 2篇干细胞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性
  • 1篇带状疱疹性神...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治疗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亚急性
  • 1篇眼神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黄琛
  • 3篇樊肖冲
  • 3篇魏旭东
  • 3篇王涛
  • 3篇孔存龙
  • 2篇卜慧莲
  • 2篇房佰俊
  • 2篇宋永平
  • 1篇曹莹
  • 1篇岳寒
  • 1篇李宁
  • 1篇韩钦
  • 1篇马民玉
  • 1篇刘真真
  • 1篇林全德
  • 1篇焦鹏飞
  • 1篇范瑞华
  • 1篇徐本玲
  • 1篇姚金晓
  • 1篇黄文起

传媒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原医刊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疼痛学杂...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09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动态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有的PML-RARα基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例APL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其他化疗药物进行诱导缓解、巩固和维持治疗,并进行随访,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集骨髓标本进行形态学检查,并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PML-RARα基因表达。结果15例APL患者入院时PML-RARα均为阳性,治疗中死亡1例、完全缓解14例(93%)。14例完全缓解患者中2例复发,13例在病程中PML-RARα转为阴性。2例复发患者中,1例PML-RARα持续阳性,1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13例仍生存者中,至少已连续3次PML-RARα为阴性。结论对APL患者跟踪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复发病例;RQ-PCR检测PML-RARα对APL诊断、疗效判定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是一种有力手段。
刘敏吕晓东魏旭东岳寒范瑞华徐本玲姚金晓黄琛
关键词: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实时定量PCR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初步研究
2007年
目的 评价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骨痛的疗效。方法 经确诊为MM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例MM患者,在接受M2方案化疗结束后48 h,以每公斤体重2×105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无关供者AMSC;对照组给予M2方案化疗;以骨痛的缓解程度和血钙下降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均有骨痛,治疗两周期后,治疗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有效率100%;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有效率4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钙升高8例,治疗后均降至正常范围,下降率为100%;对照组血钙升高9例,治疗后4例降至正常范围,下降率44.4%。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病人在使用AMSC过程中均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病人耐受性良好。结论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化疗可显著缓解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骨痛。
罗长庚房佰俊宋永平魏旭东张龚莉吕璐璐曹莹韩钦林全德黄琛刘真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多发性骨髓瘤疼痛
脊髓电刺激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经痛:一例报道与文献复习
2021年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可累及全身各系统脏器,神经系统为最主要的受累器官。部分ACOP患者在CO中毒治愈后,经过假愈期,会出现感觉运动障碍等周围神经损害,并伴有神经痛症状。本文报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例CO中毒后神经痛患者,采用高压氧、镇痛药物以及神经阻滞等治疗,疗效不佳,后采取脊髓电刺激(SCS)治疗,患者痊愈。本病例报告显示SCS在CO中毒后神经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价值。
樊肖冲徐富兴任欢孔存龙卜慧莲温媛媛王涛马乐天黄琛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电刺激
半相合间充质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顽固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被引量:1
2009年
黄琛李宁宋永平魏旭东房佰俊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
周围神经电刺激植入术与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的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术与射频脉冲对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患者7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PNS+PRF组(周围神经电刺激+脉冲射频)38例,PRF组(单纯脉冲射频)37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VAS评分及睡眠情况,药物用量,并记录有无复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较术前VAS评分均显著降低,睡眠质量均明显提高,药物用量逐渐降低。长期疗效中,PNS+PRF组VAS及PSQI评分低于PRF组,VAS评分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0.68±1.04比2.54±2.76、0.92±1.60比2.73±2.79、0.86±1.37比2.75±2.83、0.81±1.37比2.78±2.82、0.81±1.37比2.75±2.84(P<0.05),PSQI评分在2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3.10±0.51比4.86±0.52、2.00±0.53比4.81±0.54、2.34±0.61比4.91±0.62、2.10±0.58比5.00±0.59、1.73±0.62比4.81±0.63、1.26±0.63比4.86±0.64(P<0.05)。PRF组的复发率(30%)显著高于PNS+PRF组(2.6%,P<0.05)。结论:周围神经电刺激与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均安全有效,而周围神经电刺激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效果更佳。
樊肖冲任欢徐富兴鲁中远马乐天孔存龙王涛黄琛缪长虹黄文起
硬膜外连续泵入氢吗啡酮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经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72例实施硬膜外镇痛的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分为氢吗啡酮组(H组,n=119)和吗啡组(M组,n=15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字化疼痛量表评分(NRS评分)、每日爆发痛发生次数、治疗期间患者自控镇痛次数和镇痛药物使用量、痛觉过敏状态、疼痛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硬膜外置管术后第7、14、30天,H组NRS评分和每日爆发痛发生次数均低于M组(P<0.05);H组患者痛觉过敏发生率低于M组(P<0.05);在治疗期间,H组患者自控疼痛次数和镇痛药物使用量小于M组(P<0.05);在术后第30天,H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M组(P=0.009);H组恶心、呕吐和便秘发生率低于M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经硬膜外泵入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吗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琛卜慧莲焦鹏飞马民玉王涛孔存龙樊肖冲
关键词: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氢吗啡酮吗啡硬膜外镇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