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小川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被害
  • 2篇被害人
  • 1篇因果关联
  • 1篇有组织犯罪
  • 1篇诈骗
  • 1篇诈骗行为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管理创新
  • 1篇司法
  • 1篇司法实践
  • 1篇欺骗行为
  • 1篇组织犯罪
  • 1篇维度
  • 1篇良性互动
  • 1篇黑社会组织
  • 1篇法实践
  • 1篇犯罪
  • 1篇犯罪活动
  • 1篇犯罪目的
  • 1篇犯罪研究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于小川
  • 2篇赵国玲

传媒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人民检察
  • 1篇山东警察学院...
  • 1篇武陵学刊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被害人救助问题研究——兼论经验维度和规范维度的良性互动被引量:3
2012年
被害人救助工作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的好评,在经验层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展开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理论上的"自说自话",二是实践中的"我行我素",这种规范维度和经验维度的严重脱节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检讨被害人救助的规范研究,汲取被害人救助的经验成果,将是未来全面构建中国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经之路。
赵国玲于小川
关键词:被害人救助社会管理创新
被害人对于欺骗行为不法的作用被引量:16
2012年
司法实务尚未意识到被害人可能影响欺骗行为的不法。被害人教义学的核心原则是指被害人保护可能性和需保护性原则。刑法的解释与适用必须贯彻"法益保护的必要性与适当性"这一总的指导方针。在诈骗罪的场合,被害人对行为人诈称事项已产生具体怀疑时,仍然投机性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就不应当让行为人为最后的财产损失负担犯罪既遂的责任。被害人的谨慎义务落实在被害人教义学原理上,即为对被害人的自我保护可能性和需保护性的评价和判断。
于小川
关键词:不法欺骗行为
诈骗行为、陷入错误与处分行为之因果关联
2011年
诈骗行为、陷入错误和处分行为三者接续的因果关联,对于诈骗罪犯罪形态的判断举足轻重;被害人教义学建立的理论模型确有不当之处,但在诈骗罪两对因果关联的判断上却拥有其显见的贡献;以伦勃朗案作为引子,检视被害人教义学的有益观点,在规范刑法学框架下实现两对因果关联的妥当判断。
于小川
关键词:诈骗行为处分行为
澳门有组织犯罪研究
2011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澳门回归后,澳门黑社会组织纷纷转型,所从事犯罪活动的隐秘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澳门司法界倾向于坚持“组织要件、组织稳定性要件及犯罪目的三要件”来认定有组织犯罪,②而司法实践中组织要件、组织稳定性的要件又往往难于确认,因而澳门法院以有组织犯罪定罪的案件极少;而样本数量的偏少可能会导致实证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欠科学性。
赵国玲于小川
关键词:黑社会组织犯罪研究有组织犯罪司法实践犯罪活动犯罪目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