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志刚

作品数:12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工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珠江三角
  • 6篇珠江三角洲
  • 3篇悬浮泥沙
  • 3篇悬浮泥沙浓度
  • 3篇泥沙
  • 3篇泥沙浓度
  • 3篇浮泥
  • 2篇遥感
  • 2篇三角洲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珠江河口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貌
  • 1篇动机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通量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以来
  • 1篇磨刀门
  • 1篇互动机制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作者

  • 12篇何志刚
  • 8篇吴超羽
  • 6篇任杰
  • 6篇唐兆民
  • 4篇莫文渊
  • 4篇包芸
  • 3篇雷亚平
  • 3篇史合印
  • 3篇韩玉梅
  • 1篇贾良文
  • 1篇刘秋海
  • 1篇刘春莲
  • 1篇谢正峰
  • 1篇韦惺
  • 1篇唐元春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水运工程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口虎门悬浮泥沙浓度的测量被引量:8
2005年
利用2004年虎门口ADP的反向散射声强数据,和同步采样经实验室过滤得出悬沙浓度的数据,建立了半经验公式,得到虎门高分辨率的悬沙浓度剖面的时间序列;计算的悬沙浓度与水样法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是7.4%,与目前通用的悬沙浓度测量仪器的误差相当,为提高ADP仪器使用效率,更好地研究沉积动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唐兆民何志刚任杰谢正峰
关键词:悬浮泥沙ADP
东江博罗浅段航道整治工程数值模拟
2004年
采用一维三级联解方法,对东江惠州-东江口范围进行建模、率定和验证,计算和分析在各种设计水文组次(设计最小通航流量、整治流量、各级洪水流量)下,6个整治工程方案对博罗浅段水位和流速的影响,并确定推荐方案。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河道的实际情况,可用于各工程方案之对比。
刘秋海吴超羽何志刚韩玉梅任杰
关键词:航道整治数值模拟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根据珠江三角洲代表性钻孔资料以及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的快速沉积现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概念,并且对典型快速沉积体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快速沉积体有明确的沉积环境和特定的沉积动力成因,沉积速率为每年厘米级,研究它可以深入地揭示珠江三角洲基本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为探索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机制打下基础。初步发现的快速沉积体有古汇潮点快速沉积体、古涨潮射流快速沉积体和台地周边快速沉积体。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沉积体的形成多与特定的地形边界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尺度动力结构有关,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化。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形边界的特点、变化过程及其作用下的中、小尺度动力结构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关键。
贾良文何志刚莫文渊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被引量:32
2006年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吴超羽任杰包芸史合印雷亚平何志刚唐兆民
关键词:三角洲
悬浮泥沙浓度的测量被引量:9
2003年
本文将分析悬浮泥沙浓度测量的几种方法的原理及进展,为悬浮泥沙浓度测量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和河口海岸研究中新技术的运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唐兆民唐元春何志刚韩玉梅
关键词:悬浮泥沙遥感
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被引量:13
2007年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何志刚莫文渊刘春莲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
悬浮泥沙浓度的测量被引量:18
2003年
分析了悬浮泥沙浓度测量的几种方法的原理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为悬浮泥沙浓度测量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和河口海岸研究中新技术的运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唐兆民何志刚韩玉梅
关键词:悬浮泥沙遥感
冰后期珠江三角洲沉积物通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为114.09,36.70,77.39 Gt.海退期沉积量大于海侵期.以现今珠江输沙量的约84%沉积在三角洲范围内计算得到冰后期珠江年均输沙量约为9.91 Mt,6 000 a以来的年均输沙量约为15.35 Mt.
何志刚吴超羽莫文渊唐兆民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沉积通量冰后期
珠江三角洲大鳌平原形成与古磨刀门动力演变的互动机制研究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尺度河口系统,发育着独特的河网体系和河口湾,二者通过“门”而相连。海进盛期的内珠江古河口湾仅通过若干基岩峡口与海洋相通,这些峡口逐渐演变成珠江的出海口“门”。“门”及其相连的地形边界造成强...
何志刚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文献传递
珠江三角洲中部子平原形成演变机理研究——以大鳌平原为例被引量:20
2007年
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演进受到原始地貌的控制,潮汐动力和河流作用被复杂的地貌单元分割和重塑。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依据其演进过程的空间位置和边界,相关的动力系统可以分成若干子平原,分别是番禺平原、顺德平原和大鳌平原。文章着重报道大鳌平原海侵盛期以来的形成演变机理的研究成果。基于收集的1700余个各类钻孔资料和本课题野外钻取的18个钻孔,进行了210个14^C测年和沉积物粒度等相关分析,应用本课题开发的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计算6000年以来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流场、泥沙浓度场、冲淤厚度和岸线演变,以及对上述结果的地貌动力分析,揭示了大鳌子平原各主要沉积体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沉积动力机理。结果表明:1)大鳌子平原是外部海洋和河流等动力经过古磨刀门、古横门和五桂山所改造的复杂地貌动力环境下形成的;2)大鳌子平原可以依据其沉积动力结构进一步分成至少3个主要的动力沉积单元,分别是古磨刀门大鳌沙涨潮三角洲、五桂山北麓边沿沉积体和磨刀门-古横门汇潮点沉积体;3)3000-2500aB.P.的短暂高海面,导致古海湾纳潮量相应增大,出现大鳌沙第2次高沉积期。反映了局部小尺度动力结构与三角洲地形演进及海洋动力变化的密切互动关系。
吴超羽何志刚任杰包芸莫文渊韦惺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