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伟华

作品数:27 被引量:14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4篇干细胞
  • 17篇细胞
  • 16篇间质干细胞
  • 14篇分化
  • 13篇骨髓
  • 11篇骨髓间质
  • 11篇骨髓间质干细...
  • 8篇蛋白
  • 6篇人骨髓
  • 6篇成骨
  • 5篇人骨髓间质干...
  • 4篇造血
  • 4篇胚胎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荧光
  • 3篇荧光蛋白
  • 3篇诱导分化
  • 3篇神经元
  • 3篇胚胎干细胞

机构

  • 27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省妇幼保...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嘉应学院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州血液中心
  • 1篇广州市公安局

作者

  • 27篇余伟华
  • 15篇项鹏
  • 8篇张秀明
  • 8篇李树浓
  • 6篇雷俊霞
  • 5篇杨旭辉
  • 4篇王涛
  • 3篇那晓东
  • 3篇夏添
  • 3篇张爱霞
  • 3篇李艳
  • 3篇何峰
  • 3篇赵东长
  • 2篇吴伟康
  • 2篇夏文杰
  • 2篇林秋雄
  • 2篇郑芹
  • 2篇郭振宇
  • 2篇陈京
  • 2篇马保锋

传媒

  • 8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胚胎干细胞来源造血细胞的细胞表型和功能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经卵黄囊(YS)、胎肝(FL)和骨髓来源(BM)的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SCCM)诱导产生的胚胎干细胞(ES)来源造血细胞的细胞表型与功能差异。【方法】制备YS-SCCM、FL-SCCM及BM-SCCM,将3种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别加入ESE14.1细胞分化培养体系培养7d,通过对分化ESE14.1细胞造血发育表面标志FLK-1、Integrin-α4(整联蛋白-α4)、Sca-1(干细胞抗原-1)、CD34的检测、体外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分析及体内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检测,评价3种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ESE14.1细胞体外造血发育的调控作用。【结果】经FL-SCCM诱导的EB细胞Flk-1+、Integrinα4+和Sca-1+细胞均高于YS-SCCM和BMSC-CM诱导组,分别为3.03%、2.9%和13.74%;经BMSC-CM诱导产生的CD34+细胞比例最高,为1.07%。经FLSC-CM或BMSC-CM诱导产生的造血细胞其HPP-CFC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4个/105细胞(P<0.01)和5.8个/105细胞(P<0.05);经FLSC-CM或BMSC-CM诱导产生的造血细胞其CFU-S产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个/5×105细胞和6.75个/5×105细胞(P<0.001)。【结论】YS-SCCM、FL-SCCM及BM-SCCM均可诱导ESE14.1向造血细胞分化,FL-SCCM和BM-SCCM造血定向诱导效率较高,所产生的细胞具备造血细胞的正常功能,FL-SCCM诱导产生的造血细胞原始程度高于BM-SCCM诱导产生的造血细胞。
陈晓勤那晓东余伟华李树浓张秀明曾有健林承光郑芹蒋涛
关键词:胚胎造血
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微环境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1在体外微环境诱导分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成血管内皮样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半透膜隔离非接触共培养的方法体外诱导hMSCs向内皮细胞表型分化,通过RT-PCR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31蛋白和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诱导后细胞的超微结构鉴定诱导细胞的特征,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细胞CD31表达百分比。结果与成熟内皮共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微环境依赖性向内皮分化的能力。细胞培养第2周,开始出现形态学改变,胞体回缩,呈多角形改变。细胞培养第3周,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形态学上呈卵圆形或"铺路石"样改变;在基因水平上,RT-PCR显示经典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vWF、VE-cadherin mRNA的高表达;在蛋白水平上,免疫荧光染色CD31和VCAM1表达阳性;透射电镜下诱导后细胞显示内皮细胞特有的Weibel-Palade小体;随人参皂甙Rg1剂量的增加,诱导hMSCs表达CD31百分比增加(组间比较,P<0.05)。结论 hMSCs在共培养的微环境中,可以分化成在形态上、基因和蛋白表达、超微结构等方面均显示出血管内皮细胞特征的表型。人参皂甙Rg1可促进微环境依赖性诱导hMSCs向内皮细胞系的分化。
何威杨旭辉林秋雄余伟华吴伟康
关键词:人参皂甙RG1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共培养
骨髓间质干细胞上TLR2和TLR4激活对其免疫调节效应的不同影响
2010年
雷俊霞王贞惠大阳余伟华夏文杰陈纯张群周Ann D Le付涌水项鹏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效应细胞反应造血前体细胞CFSEGVHD
大鼠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在体外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β-疏基乙醇、全反式视黄酸、forskolin、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heregulin依次联合诱导,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鉴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等许旺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与原代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共培养研究诱导后细胞的功能。结果诱导后ADSCs形态类似许旺细胞。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显示S-100和GFAP的最高表达率分别为(78.08±6.08)%和(72.38±6.43)%,双重表达率为(60.76±6.43)%。Western blot显示诱导后细胞同时表达这两种蛋白。诱导后细胞能明显增加DRG神经元的突起向外生长。结论诱导后ADSCs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证实大鼠ADSCs在体外可分化为类许旺细胞。
江丽朱家恺刘小林项鹏胡军余伟华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许旺细胞神经元表型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为了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外周血像检测、病理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MT)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①共移植后30天,MSC可在致死量照射的受者存活,并被发现受者胸腺、脾脏和骨髓;②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恢复;促进骨髓细胞数恢复及B淋巴系、巨核系分化增强;有利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发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可在受体的造血器官长期存在,MSC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
雷俊霞朱美玲郭振宇赵东长余伟华温冠媚张秀明李艳项鹏李树浓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造血重建GVHD
Tα1启动子驱动的荧光报告系统在人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示踪中的应用
2016年
目的观察携带Tα1(α-tubulin)基因启动子驱动的荧光报告系统在人胚胎干细胞(h ESCs)神经分化示踪中的应用。方法胎鼠成纤维细胞(MEF)培养h E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生物学标记。将携带p LV/Final-puro-Tα1(α-tubulin)-hr GFP载体的慢病毒感染人胚胎干细胞(h ESCs),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14 d后获得纯化h ESCs,并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同时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变化。第23天对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h ESCs细胞的OCT-4、SSEA-4及TRA-1-60表达呈强阳性。慢病毒感染并筛选14 d后得到具有puromycin抗性的纯化h ESCs。该细胞经神经分化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表达,且α-tubulin、βⅢ-tubulin、nestin表达均呈阳性。结论成功获得了表达Tα1(α-tubulin)-hr GFP载体的h ESCs,该细胞可以示踪Tα1的表达。
陈京余伟华李付贵
关键词:人胚胎干细胞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
三种不同型别小鼠骨髓来源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间质来源的多潜能基质细胞,目前人和多种动物来源的MSC均已被成功分离鉴定。然而由于小鼠骨髓MSC的分离相对人和其他物种更为困难,关于小鼠骨髓MSC的克隆分析结果也相对有限且结果不尽一致。为此,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小鼠MSC的体外分离方法,并对MSC克隆形成单位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取C57BL/6小鼠,冲洗股骨骨髓腔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低密度接种培养,并通过有限稀释克隆挑选获得三种形态、生长特点不同的克隆形成单位(CFU)。采用流式分析技术对三种类型的CFU进行表型分析,并用油红O和茜素红分别进行成脂和成骨分化诱导鉴定。【结果】低密度培养并结合克隆化培养分离技术成功获得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到偏圆形(MSC1)、长梭形(MSC2)以及纺锤形、多边形(MSC3)三种贴壁形态细胞类型;免疫表型分析显示,三种细胞均强表达Sca-1,不表达CD11b、CD45,部分表达CD90.2;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证实,MSC1仅具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MSC2仅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MSC3则具有成骨、成脂双向分化能力。【结论】低密度培养并结合克隆化培养分离技术可成功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鼠MSC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其中可能含有多能MSC或单一分化方向的前体细胞等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类型。
惠大阳郭振宇卢志杰余伟华王涛雷俊霞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鼠
条件培养基抑制L-抗坏血酸钠介导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2012年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B16F10通过自分泌对抗由L-抗坏血酸钠(VitCNa)介导的凋亡作用。方法常规在75 cm^2培养瓶中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待细胞长至90%~95%融合时吸取原DMEM/高糖培养液,用PBS反复清洗后加入无血清的DMEM/高糖10ml在培养箱中培养6~8 h,收集培养液用2500 r/min离心5min后上清用0.22μm滤器过滤,-20℃保存备用,在6孔板中每孔接种1×10~6 B16F10,常规培养24h后,实验组每孔加入2ml条件培养液(含有10%胎牛血清),对照组用普通培养液,两组均用10 mmol/L VitC Na促凋亡,分别在3、6、24 h观察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染核,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和TUNEL、RT-PCR检测Bcl2表达。进而分离出条件培养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 000和小于5 000成分,分别煮沸,用蛋白酶K灭活后对B16F10促凋亡。结果发现条件培养基能够抑制VitC Na介导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凋亡,抗凋亡成分小于5 000,且不能被煮沸和蛋白酶K灭活,提示其是小分子抗凋亡物质。结论 B16F10可以分泌出拮抗细胞凋亡的小分子物质。
杨旭辉夏添余伟华卢晓芳项鹏何峰
关键词:黑色素瘤细胞凋亡条件培养基
大鼠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F344大鼠的脂肪组织分离得到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并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绘制生长曲线研究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核型分析研究遗传学性能,最后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进行体外标记。结果脂肪干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CD11b、CD45、CD49d、CD80、CD86表达阴性,MHC I、MHCⅡ表达弱阳性,CD29、CD44、CD54的表达阳性。第11代以前的脂肪干细胞有较强的活力和增殖能力,体外培养至第10代,其细胞仍稳定为二倍体核型。BrdU可标记其核。结论脂肪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其形态和表面标志均类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江丽朱家恺刘小林项鹏余伟华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细胞培养
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与活化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骨髓和肝脏分离纯化培养大鼠MSCs及HSCs,塑料板传代培养激活HSCs;在半透膜(transwellinsert)上接种MSCs,在6孔塑料培养板上接种HSCs,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s)及HSCs培养分别作为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与结蛋白的表达,IBAS2.5软件分析阳性染色表达量。结果:HSCs与MSCs共培养24h,HSCs表现轻度增殖抑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HSCs增殖活性受抑制更明显,在48h和72h的抑制率分别达15.7%与30.3%,与BRLs共培养体系比较有显著差异;与MSCs共培养72h,HSCs表达α-SMA量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BRLs及HSCs培养体系(50.2%vs90.2%、95.6%,P<0.01);而结蛋白表达的量在3组共培养体系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HSCs增殖活性的潜能,在治疗肝纤维化中可能发挥作用。
赵东长陈蕊余伟华雷俊霞彭延文刘宇张秀明李树浓项鹏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增殖平滑肌肌动蛋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