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喜初
- 作品数:116 被引量:1,295H指数:21
- 供职机构: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双季玉米种植下长期施肥改变红壤氮磷活化能力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系统研究南方丘陵区红壤氮磷养分活化程度对长期施肥和玉米连作模式的响应规律,研究选取江西进贤红壤旱地双季玉米长期试验的不施肥(CK)、氮肥(N)、磷肥(P)、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2倍氮磷钾配施(H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等处理,分析其27a内(1986—2013年)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氮磷活化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并研究了土壤氮磷的增加速率以及土壤有机碳与氮磷活化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氮磷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试验27a间,施氮处理对氮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在60.25%~105.35%之间,以NPK处理为最高,HNPK和NPKOM次之;施磷处理对磷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在2.29~15.40倍之间,以NPKOM处理为最高,HNPK和P处理次之。NPKOM处理对碱解氮和速效磷的提升作用在所有处理中均为最高。施肥处理提升氮磷活化度的主要原因是提升了碱解氮和有效磷。与试验前相比,连续27a施肥后,NPKOM处理的土壤全氮和全磷仅增加了25.02%和145.16%,而碱解氮和全磷则分别增加了131.46%和38.39倍,导致氮磷活化度分别增加了85.14%和15.40倍。土壤氮活化度与土壤有机碳不存在线性关系,而磷活化度则表现出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磷素活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264 1,P<0.05)。因此,在红壤旱地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和氮磷活化度的重要措施,磷的活化程度明显高于氮,但速效氮磷养分的大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环境风险。
- 柳开楼胡志华叶会财李大明黄庆海余喜初徐小林胡惠文周利军王赛莲
- 关键词:红壤双季玉米
- 基于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的长期施肥红壤旱地土壤肥力评价被引量:23
- 2018年
- 为评价红壤旱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肥力水平,基于1986年建立的江西进贤红壤旱地玉米定位试验,选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5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和比较了连续施肥30年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旱地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结果表明,数据球形假设检验KMO值为0.73,Bartlett值为127.98,Sig<0.01,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NI)以氮磷钾配施猪粪处理最高(0.94),单施猪粪次之(0.92),单施氮肥最低(0.42)。因此,红壤旱地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 杨旭初叶会财李大明余喜初柳开楼胡秋萍胡志华谷子寒胡惠文周利军黄庆海林小兵
-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旱地玉米肥力评价
- 江西红壤开发区水质与施肥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 2002年
- 对上高、进贤、东乡、临川、余江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红壤开发区的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状况良好,不存在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还探讨了水质与施肥的关系,认为当前在红壤开发区,肥料投入不足是主要矛盾,要重视合理、平衡施肥,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体污染。
- 袁玖香黄欠如熊国根余喜初贺湘逸诸葛渊聂润华
- 关键词:水质施肥
- 不同移栽期和密度对百喜草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百喜草不同移栽期和不同密度的繁种试验结果表明,百喜草春季移栽当年的第一批种子成熟期都在7月中旬末,移栽期对百喜草生长发育影响显著,移栽早时,生育期长,分蘖多,地表匍匐茎及其覆盖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多,结实率提高。移栽密度与单位面积的分蘖数、匍匐茎数量和地表覆盖度、有效穗呈正相关。当年繁种产量可达843.45kg/hm^2,移栽期从3月15日到4月25日均适宜,密度每公顷应在16.65-24.0万蔸。
- 叶川廖绵清黄庆海余喜初韩红进陈伟民熊国根
- 关键词:百喜草移栽期种子产量
- 香根草篱防治红壤坡耕地侵蚀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8
- 2001年
- 1 997~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丘陵红壤坡耕地实施香根草篱开发 ,可使地表径流量、土壤冲刷量和养分流失总量分别减少 60 .1 %~ 72 .4%、5 6.2 %~ 77.9%、69.2 %~ 90 .4% ,可使土壤临界侵蚀量提高 2 .7mm ,花生产量年均提高 1 0 .3%。而且 ,2~ 3年后 。
- 黄欠如章新亮李清平余喜初贺湘逸周慕卿
- 关键词:土壤侵蚀丘陵红壤坡耕地植物篱
- 硫肥在大豆、花生上施用效果试验被引量:4
- 2006年
-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增施硫肥可增产8.11%-12.27%,并促进结实率和百粒重的提高;花生增施硫肥可增产10.00%-13.75%,能促进饱果率、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的提高。
- 刘小三叶川余喜初章彪雄
- 关键词:大豆花生硫肥肥效增产
-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有机碳、氮和磷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旱地土壤养分库累积和养分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易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磷库消耗;不施氮肥土壤的氮库会发生明显耗竭,导致土壤水溶性氮含量下降;施用磷肥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有所增加;施用有机肥(猪粪)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氮库、磷库和碳库,并缓解土壤酸化;有机肥施用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度增加,可能会导致磷素流失风险。
- 夏文建王萍刘秀梅余喜初冀建华李大明刘光荣李祖章刘增兵张丽芳杨成春李瑶
- 关键词:红壤旱地长期施肥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磷
- 红壤旱地早熟型马铃薯高产与氮素高效的最优施氮量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兰15号为特早熟型马铃薯。设置N 0、60、120、150、180、210、240 kg/hm^2,共7个氮肥水平。于成熟期,调查块茎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氮素含量,同时取0—20、20—40、40—60 cm土层样品,分析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施氮量显著影响红壤旱地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肥吸收利用。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达26250 kg/hm^2(2018年)和27915 kg/hm^2(2019年);秸秆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为97.65 kg/hm^2(2018年)和101.09 kg/hm^2(2019年)。氮素收获指数以N150 kg/hm^2处理最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回收率均以N180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对无机氮的含量和分布影响不同。施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N 180 kg/hm^2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施N150 kg/hm^2处理,施N 150 kg/hm^2处理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60 cm土层,其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对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从无机氮总量看,施N 18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无机氮总量,而施N 210 kg/hm^2处理和N 240 kg/hm^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2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含量。【结论】极早熟�
- 胡志华徐小林李大明胡丹丹宋慧洁胡惠文余喜初
- 关键词:施氮量红壤旱地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
-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Cd活化和稻米Cd吸收的阻控效果
- 2021年
- 通过Cd污染环境(土壤Cd含量为1.0 mg/kg)下早稻晚稻种植盆栽试验,比较了有机肥(猪粪、生物黑炭)单施以及与碱性改良剂(石灰、牡蛎壳粉)配施对土壤Cd活化和稻米Cd吸收的阻控效果,并探讨了土壤有效Cd与水稻籽粒Cd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不添加改良剂)相比,施用改良剂后早稻和晚稻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5.52%~36.01%和12.02%~27.28%,籽粒Cd含量分别降低了24.76%~64.53%和4.93%~58.32%,籽粒Cd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2.27%~51.76%和33.84%~46.95%(单施猪粪处理除外);其中,生物黑炭的降Cd效果显著优于猪粪,配施牡蛎壳粉的降Cd效果优于石灰处理;早稻和晚稻收获后,施用改良剂的土壤有效Cd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35.00%~65.88%和30.93%~68.57%。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有效Cd含量与水稻籽粒Cd含量可以用线性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2>0.70,P<0.05)。这表明有机肥与碱性改良剂配施可以通过钝化土壤有效Cd来快速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且生物黑炭与牡蛎壳粉配施的效果较好。
- 柳开楼万国湲叶会财李大明余喜初
- 关键词:CD污染土壤籽粒
- 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5
- 2011年
- 介绍了食用(水果)型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 肖国滨叶川余喜初刘小三黄天宝郭志明高其璋郑伟张昆孙惠娟
- 关键词:甘薯选育配套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