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启迪

作品数:37 被引量:480H指数:12
供职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课程
  • 14篇文化
  • 9篇教育
  • 7篇课程文化
  • 5篇文化自觉
  • 5篇课程改革
  • 5篇课程实施
  • 5篇教学
  • 4篇基础教育
  • 4篇教材编写
  • 4篇教师
  • 3篇中国文化
  • 3篇中小学教材
  • 3篇小学教材
  • 3篇课程标准
  • 3篇基于中国文化
  • 3篇国文
  • 2篇学术
  • 2篇学校课程
  • 2篇学校课程实施

机构

  • 18篇人民教育出版...
  • 15篇课程教材研究...
  • 3篇《课程教材教...
  • 1篇《课程·教材...

作者

  • 34篇刘启迪
  • 1篇刘捷

传媒

  • 12篇当代教育科学
  • 11篇课程.教材....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教育测量与评...
  • 1篇教育测量与评...
  • 1篇第八届两岸三...
  • 1篇纪念《课程·...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中国特色被引量:4
2021年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指示精神,顺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突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中国特色既是经过数十年在中国大地上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教材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教材编写要走群众路线;好的教材要有自己的独特属性;教材使用贵在学以致用;逐渐形成科学的教材研究与发展模式。
刘启迪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教材编写教材使用
学校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与对策被引量:5
2007年
课程实施与课程文化之间密切联系,学校的课程实施应该关注和研究文化背景问题。多元文化、网络文化、文化走向的失衡和畸形以及心灵文化世界的缺失等,都会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学校的课程实施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寻找对策,应该以“和合”、“和而不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等思想来分析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刘启迪
关键词:学校课程实施文化背景
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被引量:46
2004年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课程目标的构成,具有虚与实并存的特点,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完整的课程目标至少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目标。课程目标的研制和实现,应追求本真,防止失真;要处理好与“三因素”的关系;在课程目标内涵完整性的把握上,要强调平衡,防止失衡,应追求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兼顾质量与数量两方面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科学制定与完整实现,也是课程评价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刘启迪
关键词:课程目标
正确解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基于课程文化自觉的视角被引量:1
2010年
一、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提出:从历史到现实的演进 今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部分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是从国家层面上正式规定要加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并将这种指导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化。
刘启迪
关键词:课程文化自觉教育规划教育改革高中阶段
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被引量:52
2002年
学生与课程实施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课程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程度要照顾到学生的可接受性;课程实施的全面性要与学生素质的完整性保持一致;学生是一个责权主体,教师要重视课程实施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刘启迪
关键词:课程实施教学活动
论我国课程文化建设的走向被引量:20
2018年
课程文化研究是课程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课程文化研究之所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主要是由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即文化不一定表现为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文化的。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或思维方式。课程理论研究的创新在根本上就是课程理论研究者的思想或思维创新。1998年前后,中国内地在课程与文化方面,发生了三件比较有影响的事件:一是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中国概念;二是这一年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学术委员会,至今已举办了20届课程学术研讨会,对内地课程研究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此以后,我国课程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出现了一大批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其中的课程文化研究还处于或明或暗的状态。其所谓"明"的状态,是指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也觉察到文化学对课程研究的影响;其所谓"暗"的状态,是指人们还没深刻认识到课程文化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与在课程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通过对二十年来课程文化研究的回顾,课程文化建设具有六个方面的走向:课程文化建设要重新审思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要不断引导学校发展;要融入中小学教材编写;要强调中国化;要处理好多元性与主导性的关系;要重视人格化。
刘启迪
关键词: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建设
中国课程改革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被引量:22
2012年
面对未来10年,中国的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持续深化的问题。概括地讲,深化课程改革,就是在总结与反思过去10年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地将课程改革推向更加成熟与更加完善的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检验课程改革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所有参与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有中国概念;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要做创造性转化;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
刘启迪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文化
试论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被引量:5
1998年
试论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课程教材研究所刘启迪有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无论怎样说都离不开社会需要,归根结底,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1]。认为社会需要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是课程设计的唯一依据。但我国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三...
刘启迪
关键词:课程设计社会需要社会价值儿童心理发展社会决定论社会意识形态
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方略研究被引量:12
2021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小学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三科教材建设。编写好统编教材非常重要和紧迫。编写好统编教材要做到深刻体会统编教材编写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统编教材编写的国家行为,科学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基本遵循,切实做好统编教材编写的科学研究,充分体现统编教材的学科特点,最终契合统编教材的教学属性。
刘启迪
关键词:统编教材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建设的思考——基于中国文化整体关联的视野被引量:3
2011年
课程标准的改革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专家研制的课程标准一经颁布,就上升为课程、教材、教学以及考试评价等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与指导性文件,一旦使用就质变为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实践的依据以及考试评价的依据。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科学建设,需要思考把握以下几点:课程标准历史沿革与课程标准科学建设的起点问题;课程标准的科学建设要有整体关联的开阔视野;内容设计是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整体关联的核心;学以致用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整体关联的关键。
刘启迪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