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艳军

作品数:41 被引量:61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5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城市
  • 17篇城市化
  • 10篇城市化响应
  • 7篇产业结构
  • 3篇城市带
  • 3篇城市化综合水...
  • 2篇省际
  • 2篇省际差异
  • 2篇区域产业结构
  • 2篇区域产业结构...
  • 2篇资源环境
  • 2篇网络
  • 2篇响应度
  • 2篇空间极化
  • 2篇空间结构
  • 2篇副省级城市
  • 2篇城市群
  • 1篇地理
  • 1篇第五次人口普...
  • 1篇多通道

机构

  • 38篇东北师范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38篇刘艳军
  • 16篇李诚固
  • 4篇王颖
  • 4篇孙迪
  • 3篇庞瑞秋
  • 3篇董会和
  • 3篇张婧
  • 3篇田俊峰
  • 3篇付占辉
  • 2篇李如生
  • 1篇黄晓军
  • 1篇白鸿蓉
  • 1篇徐一伟
  • 1篇刘德刚
  • 1篇庞颖
  • 1篇何翠
  • 1篇刘静
  • 1篇冯媛
  • 1篇王彬燕

传媒

  • 6篇经济地理
  • 4篇人文地理
  • 3篇规划师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城市规划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长春市委党校...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2007年东...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以长春市为例被引量:42
2007年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机制,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了长春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变化过程,提出了二者未来互动变化的趋势。
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
关键词:产业结构互动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被引量:10
2017年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1)1990—2014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2)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3)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田俊峰刘艳军付占辉王彬燕
关键词:空间极化极化指数
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演化被引量:77
2013年
揭示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互动演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9年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995年以来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环境水平小幅波动下降。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度呈现出逐年增大趋势,表明二者的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同期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对资源环境水平演变产生明显的"胁迫"影响,但胁迫程度逐渐减小。区域开发效率提升、资源环境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单位能耗GDP产出提高以及环保投入增加等因素对胁迫程度减小具有推动作用,其中区域开发效率提升是主要影响因素。
刘艳军刘静何翠冯媛
关键词:耦合度响应度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演化规律被引量:16
2011年
引入"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概念,从单一城市和城市群体两个空间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理论模型,揭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从单一的城市形态逐渐向城市群体空间形态演化,从都市区到城市整合体,城市群体形态不断发展演化。在现代快速化、立体化交通体系的支撑下,城市(城市群体)迅速走向区域,并最终向区域空间功能一体化形态演化。并以长春市为研究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
刘艳军
关键词:城市化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被引量:104
2009年
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概念,通过分析1953-2005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与偏差,构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模型、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模型,探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及空间效应,并划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研究表明:1953-2005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整体呈波动性变化,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不断增大,表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强度在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经济密度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包括各类开发区、都市经济区、城市产业整合体、交通经济带、资源型城市和口岸型城市等,各类形态的发育对产业结构演变发挥了重要的空间效应;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大城市地域、资源—加工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域五种地域类型,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协调是各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刘艳军李诚固
关键词:城市化
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被引量:73
2006年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文章强调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应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①为例,对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的反映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及优劣势,提出了各城市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
关键词:城市化副省级城市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被引量:25
2009年
文章在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最后针对这种偏差提出了"纠偏"对策,即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李诚固黄晓军刘艳军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研究作为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已经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过程、强度、形态、机制以及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并建立起理论体系,以期为区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刘艳军李诚固李如生董会和
关键词:城市化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设施响应被引量:5
2007年
东北地区存在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应通过构建"三纵三横"对外大通道、协调"门户"设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强化城市空间功能,实现区域的整体联动发展。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
关键词:基础设施
哈大巨型城市带空间极化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从多要素综合变化视角构建哈大巨型城市带空间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90—2013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空间极化度进行综合测度,进一步探讨其演变过程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3年哈大巨型城市带空间极化度(SPI)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呈现出"先快速提升、后波动缓慢提升"的演变特征;(2)分要素空间极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口要素极化度(SP1)总体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物质要素(SP2)、资本要素(SP3)和科技要素(SP5)的空间极化度呈稳步提升态势,而信息要素(SP4)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3)人口要素(SP1)、物质要素(SP2)和资本要素(SP3)的快速空间集聚是SPI提升的主要内部作用因子,而城市化发展、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及其引发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发展建设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是城市带要素空间极化度提升的主要外部作用因素。
付占辉刘艳军田俊峰
关键词:空间极化驱动力熵值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