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
- 作品数:63 被引量:24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CI对老年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利钾尿肽、血浆肾素活性和心房钠尿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CI)对外周血中利钾尿肽(KP)、血浆肾素活性(PRA)和心房钠尿肽(ANP)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保守治疗组(30例)和PCI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3,7,14d和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KP,PRA和ANP水平.同时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KP,PRA和A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KP和ANP水平在治疗前与LVEF显著负相关,但PRA水平与LVEF无关,随着病情的好转其水平逐渐降低.在PCI治疗后,PCI组外周血浆中KP、PRA和ANP水平较保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血浆KP与ANP含量的变化水平在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且在PCI治疗后仍可用于指导AMI患者的治疗;PCI能显著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 唐发宽华宁钮炜西陆宏肖军齐帜
- 关键词:利钾尿肽肾素活性心房钠尿肽
- 比索洛尔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LVEF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LVEF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服用比索洛尔2.5~5 mg/d,共8周。治疗前后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浆B型钠尿肽(BNP)、心房钠尿肽(ANP)、利钾尿肽(KP)、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水平。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0例患者治疗8周后,心率、血压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BNP、ANP及KP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40例患者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治疗LVEF正常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
- 张同欣唐发宽华宁齐帜张闯
- 关键词:比索洛尔心力衰竭利钠肽每搏输出量
- 心磁图和心电图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真实性指标比较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心磁图(MCG)和心电图(ECG)对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入选287例急性胸痛患者,先后给患者做MCG和ECG,然后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标准诊断方法(金标准),比较MCG和E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M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73.2%,E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53.2%和55.7%。结论在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过程中,MCG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ECG。
- 林乐健唐发宽华宁陆宏唐雪正
- 关键词:心磁图冠状动脉疾病
- 低氧诱导大鼠肺动脉中5-HT_(1B)受体的过度表达
- 2010年
- 目的:观察低氧对大鼠肺动脉中5-羟色胺1B(5-HT1B)受体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了5-HT1B受体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变化。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氧3周组、低氧4周组和低氧6周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分别在低氧环境中饲养3周、4周和6周。测定各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肺动脉上5-HT1B的分布和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蛋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的mPAP、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并且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均P<0.05)。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显示,5-HT1B受体主要分布在正常大鼠肺动脉的内膜层,平滑肌肌层中仅有少量表达;与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肌层中5-HT1B受体的表达显著增多(P<0.05);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表达持续增多。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的结果相一致。结论:低氧可以诱导大鼠肺动脉中5-HT1B受体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5-羟色胺系统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之一。
- 王佳兴唐发宽肖军华宁布伦张玉顺朱妙章
- 关键词:低氧5-羟色胺5-羟色胺受体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80例,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轻度肾功能不全组(Ccr=50~70 ml/min,n=40)和中度肾功能不全组(Ccr=31~50 ml/min,n=40),分别予利伐沙班20 mg/d、15 mg/d抗凝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凝血和肾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治疗前后相比凝血酶原活动度、内生肌酐清除率、国际标准化比值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脑卒中、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肾功能不同给予不同剂量的利伐沙班,其抗凝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 许洪玲肖军华宁王洪叶
- 关键词:利伐沙班非瓣膜性房颤肾功能不全安全性有效性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 2012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和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他汀组(B)、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组(C)和联合治疗组(D)。四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连续12周。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物动员BMSCs人血。D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BMSCs动员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四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BNP水平检测。结果单独或联合给予自体BMSCs动员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DCM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血清BNP水平,其中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自体BMSCs动员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 邸春霞唐发宽华宁林乐建唐雪正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骨髓干细胞动员阿托伐他汀
- 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HT-MCG)技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诊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四通道HT-MCG心磁图仪,分别对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诊断明确的UAP患者(UAP组)和58例CAG无明显狭窄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选择心脏复极过程,以每12ms为间隔作出ST-T间期的电流密度分布图,以每幅图平均分级(ACTM)、异常电流分布图占所有异常心磁图比值(RAM)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UAP组的ACTM和RAM显著高于对照组[(3.12±0.84)级vs(1.56±0.92)级,(69.43±25.58)%vs(37.14±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MCG心磁图对UAP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81.7%vs 66.7%和45.0%)。结论 HT-MCG心磁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对UAP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 王波唐发宽华宁邸春霞林乐建陶耀兵
-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冠状血管造影术心磁图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 2007年
- 目的观察红细胞膜脂流动性(LFU)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CHF患者40例,正常对照者30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技术测定外周血红细胞LFU。结果CHF组红细胞LFU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越差,LFU越低(P<0.05和P<0.01)。结论红细胞LFU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HF程度。
- 唐发宽华宁张同欣钮炜西陆宏肖军唐雪正王龙
- 关键词:膜脂流动性红细胞
-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TSN)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12例随机分为2组各56例,均予标准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24周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控制、心电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4周内治疗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并可降低心绞痛的再发率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 华宁唐发宽钮炜西王龙耿琪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不稳定性心绞痛
-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5-HT_(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体内5-羟色胺(5-HT)水平及其肺内5-羟色胺1B(5-HT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低氧3周组、低氧4周组和低氧5周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分别在低氧环境中饲养3周、4周和5周。测定各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度[RV/(LV+S)%]、血浆和肺组织中5-HT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蛋白含量。结果:和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的mPAP、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并且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均P<0.05)。低氧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5-HT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均P<0.05),并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HT1B受体主要分布在正常大鼠肺动脉的内膜层,而平滑肌层中仅有少量表达;和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层中5-HT1B受体的表达显著增多;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层中5-HT1B受体表达持续增多。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蛋白含量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结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体内5-HT水平显著升高,其肺动脉中5-HT1B受体呈过度表达,这可能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分子机制之一。
- 王佳兴唐发宽肖军华宁布伦王德水王洪叶张玉顺
- 关键词:低氧肺动脉高压5-羟色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