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AIT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不同治疗方案对有效率的影响。结果:31例完全缓解率(CR)为54.8%,部分缓解率为(PR)16.1%,总有效率为(70.9%),中位生存时间27.3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5%,CHOP(CTX VCR ADM PDN)组和COP(CTX VCR PDN)组有效率分别为76.5%和7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ITL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首发部位广泛,化疗对本病有效率较高。COP化疗方案与CHOP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荐。
- 王彦艳吕艳芳庄永志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化疗
- 探讨胃癌化疗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探讨给予胃癌化疗过程中同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8例胃癌化疗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选取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9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HAMA)评分和抑郁(HAMD)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干预后研究组HAMA评分和抑郁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生理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给予胃癌化疗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孙莹赵姬敏李亮吕艳芳严剑
- 关键词:胃癌化疗优质护理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 影响子宫颈癌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及复发再次放疗体会被引量:2
- 2014年
- 放射治疗为宫颈癌的首选疗法,可应用于各期宫颈癌,放射范围包括子宫颈及受累的阴道、子宫体、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鳞状细胞癌高度敏感和腺细胞癌中度敏感,宫颈解剖特点和在盆腔的位置有利于腔内放射治疗1。
- 王彦艳吕艳芳庄永志
- 关键词:腔内放射治疗子宫颈癌预后因素盆腔淋巴结复发宫旁组织
- 护理干预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 2022年
- 分析临床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进行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探讨总结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180例在本院就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本院住院并接受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FN-γ、IL-2水平及SCCAg、CEA、VEGF三项肿瘤标志物水平,统计并对比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类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FN-γ、IL-2及SCCAg、CEA、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5/180)。结论:临床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提高预后生活质量;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各类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吕艳芳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
- 探讨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实施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和同步放、化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对常规组33例患者实施同步放、化疗治疗,对治疗组33例患者实施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脑评估转移率和总体评估值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15%)显著低于常规组(36.3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同步放、化疗,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可以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 孙莹赵姬敏李亮吕艳芳严剑
- 关键词:全脑放疗靶向治疗病情控制
- 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2022年
- 观察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具体效果,探讨相应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对象共50例(60岁以上老人),入住科室均为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分别接受了两种差异化的护理方案,其中有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性的,另外25例接受循环护理模式,这些患者划分到研究组。观察两组的实际护理效果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工作具有更高的依从性,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也显著更优,与对照组同类指标实施两两对比,均显示P<0.05;另外,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更少,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通过采取循环护理模式,能够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从而使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更好地确保患者健康安全。
- 许庆华李小燕江华吕艳芳
-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循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