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开胤

作品数:49 被引量:108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36篇细胞
  • 24篇小管
  • 23篇肾小管
  • 22篇树突
  • 21篇树突状
  • 21篇树突状细胞
  • 20篇间质
  • 15篇小管间质
  • 14篇肾小管间质
  • 10篇蛋白
  • 9篇肾组织
  • 9篇病变
  • 8篇肾小管上皮
  • 8篇肾小管上皮细...
  • 8篇小管上皮细胞
  • 8篇分子
  • 7篇肾间质
  • 6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反应蛋...
  • 6篇肾小管间质病...

机构

  • 46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市免疫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49篇吴开胤
  • 45篇陈楠
  • 27篇周同
  • 22篇孙桂芝
  • 16篇王伟铭
  • 14篇李晓
  • 13篇张冬青
  • 12篇张玉梅
  • 9篇胡庆沈
  • 9篇陈玉英
  • 8篇任红
  • 6篇谢静远
  • 6篇李娅
  • 5篇张雁云
  • 4篇刘峰
  • 3篇陈晓农
  • 3篇黄秋花
  • 2篇倪莉燕
  • 2篇陈永熙
  • 2篇王文姬

传媒

  • 5篇中国微循环
  • 4篇肾脏病与透析...
  • 4篇细胞生物学杂...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中华肾脏病杂...
  • 3篇诊断学理论与...
  • 3篇2007年浙...
  • 3篇中华医学会肾...
  • 2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微循环技术杂...
  • 1篇现代免疫学

年份

  • 1篇2008
  • 7篇2007
  • 14篇2006
  • 2篇2005
  • 16篇2004
  • 8篇2003
  • 1篇2002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肽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活化的影响
2006年
目的观察根据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分子WSHW序列人工合成的六肽 (GGWSHW,G肽)对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过度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以未处理HK-2细胞为正常对照,以 AII刺激HK-2细胞(AngⅡ组),选择合成TSP1和TGF-β1最佳刺激浓度和时间。刺激前加入10 μmol/L G肽进行干预(G肽组),并以AngⅡ受体阻断剂洛沙坦(losartan)为抑制对照(losartan 组)。分别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TSP1和TGF-β1以及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FN)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1(PAI-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TSP1 和TGF-β1的表达以及两者共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活性TGF-β1、总TGF-β1、 FN和PA1-1的分泌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TGF-β1信号转导蛋白Smad2及磷酸化Smad2(p- Smad2)表达水平。结果 AngⅡ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促进HK-2细胞合成TSP1和TGF-β1 (优化后分别为6 h的1μmol/L,12 h的0.1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Ⅱ组TSP1与 TGF-β1阳性共表达的细胞数上调5.4倍;总TGF-β1和活性TGF-β1水平分别增加1.8和2.0 倍;p-Smad2蛋白水平明显上调;FN和PAI-1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上调3和1.5倍,且细胞上清液中两者含量分别增加2和1.9倍。G肽对TSP1和TGF-β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影响,且对总TGF-β1分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抑制活性TGF-β1的水平。此外与 losartan组比较,G肽组p-Smad2蛋白表达减少28.9%,FN和PAl-1mRNA转录水平分别下调34. 5%和26%,且细胞上清液中两者含量分别减少11%和8.9%。结论TSP1肽抑制物体外能通过有效竞争抑制TSP1致HK-2细胞的TGF-B1活化作用,并可相应下调FN和PAI-1的合成分泌。
吴开胤王伟铭黄秋花陈楠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凝血酶敏感蛋白1HK-2细胞
树突状细胞在人类肾炎肾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在人类肾炎肾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 ,观察树突状细胞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 ,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 ,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 ,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结论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周同李晓孙桂芝吴开胤胡庆沈陈玉英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活检
BMP-7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一类由于肾缺血和(或)肾毒性物质所致的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表现的重症疾病,探寻其保护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骨成形蛋白-7(BMP-7)是一类重要的肾脏保护因子。本研究拟通过观察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
刘峰吴开胤陈晓农陈楠
文献传递
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中的作用及抗黏附干预调节的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DC浸润及体外成熟与功能的干预调节。方法(1)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染与图像分析,观察P-选择素及CD1a^+ CD80^+DC在肾组织表达和分布变化。(2)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DC,并于成熟过程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NF-kB P50、P65 mRNA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细胞刺激能力;以及ELISA测定MLR上清液IL-12 p70分泌含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大鼠从第1天起,随着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的小管间质表达,CD1a^+CD80^+DC以肾间质为主浸润;至第7天P-选择素上调且CD1a^+ CD80^+DC显著聚集,两者明显相关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经PsL-EGFmAb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下调,CD1a^+CD80^+DC浸润减少,且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减轻。(2)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培养人DC成熟过程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P-选择素,但持续高表达与P-选择素同属C型凝集素的DC-SIGN。经PsL-EGFmAb处理后,可明显抑制DC-SIGN及细胞内NF-kB基因表达,并相应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IL-12分泌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DC也是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启动因素,针对P-选择素功能域的单抗对其浸润具抑制作用。此外,该单抗对人DC成熟与功能有调节效应,提示与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及黏附受体的DC-SIGN有关,并可能通过影响NF-kB途径起作用。
周同孙桂芝李晓张玉梅吴开胤张雁云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树突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07年
腹膜纤维化(PF)可导致超滤衰竭,是长期腹透(P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细胞外基质(ECM)过度积聚是PF的特征性改变,与ECM合成和降解间的动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现已证实腹膜间皮细胞(PMC)能产生纤连蛋白(FN)。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可通过抑制蛋白降解酶活性减少ECM降解。
谢静远吴开胤王伟铭李娅任红陈楠
关键词:腹膜间皮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树突状细胞C型凝集素DC-SIGN在人肾炎组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DC-SIGN(DC-specificICAM-grabbingnon-integrin,亦称CD209)属树突状细胞(DC)表面C型凝集素的膜蛋白。作为DC黏附及模式识别受体,其参与介导了DC的炎症组织迁移,识别捕获病原微生物,以及随后激活静息T细胞启动的免疫应答。为此观察了DC-SIGN及DC-SIGN+DC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以及DC-SIGN在炎性状态下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和损伤的关系。结果显示,DC-SIGN在正常肾组织基本不表达,而在肾炎早期即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表达上调,且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表达增强(P<0.01),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明显相关(P<0.01)。此外,DC-SIGN在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明显表达。进一步发现,DC-SIGN+DC在肾炎早期以肾间质为主分布聚集,也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明显增多(P<0.01),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P<0.01),也与DC-SIGN表达相关联(P<0.01)。另外,DC-SIGN+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数量与肾炎患者肾功能改变明显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DC-SIGN也是肾小管间质早期炎症的启动参与因素,其介导DC可能也参与了人肾炎肾小管间质的免疫损伤机制。
周同张玉梅李晓吴开胤邹杰顾巧丽张雁云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C型凝集素DC-SIGN树突状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间质病变
人DC体外分化成熟特性及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其干预调节被引量:2
2006年
结合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特性,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体外培养人DC成熟和功能干预调节的作用.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及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过程中用PsL-EGFmAb及辅以IL-10作为对照进行干预.分别观察和检测DC形态学及细胞活力,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1a,CD11c,CD54,CD83,CD80,CD86,CD209(DC-SIGN)及CD62P,E,L(P-、E-、L-选择素)表达,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IL-12p35,p40 mRNA与NF-κBP50,P65 mRNA表达,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分泌含量,以及DC体外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以此分析PsL-EGFmAb对DC成熟与功能的干预状况.结果显示,未成熟DC高表达属模式识别受体的C型凝集素DC-SIGN外,且胞内蓄积适量ROS,具备了细胞吞噬能力.成熟DC除仍高表达DC-SIGN,伴随细胞内NF-κB基因明显表达,其表面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CD83,CD80,CD86表达上调,且细胞因子IL-12合成分泌增加,并具明显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符合于抗原提呈细胞特征.此外,未成熟和成熟DC基本不表达P-,E-选择素,而分别高表达和低表达L-选择素.进一步发现,PsL-EGFmAb较对照IL-10对DC表面DC-SIGN表达有抑制作用;也能抑制细胞内NF-κB基因表达,并相应抑制或下调DC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CD83,CD80,CD86及HLA-DR表达,抑制IL-12基因转录及其合成分泌,以及抑制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上述结果表明,PsL-EGFmAb对DC分化成熟及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提示此作用与其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受体及功能分子DC-SIGN有关,并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途径起作用.
周同张雁云孙桂芝张玉梅倪培华陈永熙吴开胤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C型凝集素DC-SIGN
荧光图像分析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在人类肾炎肾组织分布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通过对荧光双标记染色样本的图像分析,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DC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DC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DC可能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胡庆沈陈玉英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郝翠兰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组织粘附分子及树突状细胞与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观察粘附分子P 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 (DC)在IgA肾病 (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P 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 4 5例 ,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 3组 :轻度组 2 9例 ,中度组 10例 ,重度组 6例 ;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 选择素表达 ;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 ,观察CD1a+ CD80 +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 ,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结果 :①P 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 ,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 ,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 ,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 DC分布 ,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 ;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 ,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 ,CD1a+ CD80 +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 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  结论 :P 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 ,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 选择素介导有关。
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
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在人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件论黏附分子;P-选择紊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黏附分子P-选择素树突状细胞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组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