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明

作品数:28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2篇射频
  • 9篇神经痛
  • 9篇经痛
  • 7篇CT引导
  • 6篇三叉神经
  • 6篇疼痛
  • 5篇三叉神经痛
  • 4篇带状疱疹
  • 4篇射频热凝
  • 4篇射频治疗
  • 4篇热凝
  • 4篇疱疹
  • 4篇消融
  • 4篇疗效
  • 3篇原发性
  • 3篇射频消融
  • 3篇神经传导阻滞
  • 3篇麻醉
  • 3篇茎乳孔
  • 3篇教学

机构

  • 28篇嘉兴学院
  • 6篇宁波市第一医...
  • 3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蚌埠医学院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杭州市红十字...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靖江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8篇姚明
  • 3篇周清河
  • 2篇占恭豪
  • 2篇樊碧发
  • 2篇杜鑫丹
  • 1篇金晓红
  • 1篇王亚平
  • 1篇冯智英
  • 1篇吴剑
  • 1篇宋涛
  • 1篇杨东
  • 1篇马柯
  • 1篇林学武
  • 1篇王英
  • 1篇夏令杰
  • 1篇肖红
  • 1篇邢伟
  • 1篇曹刚
  • 1篇王婷婷

传媒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7篇中华疼痛学杂...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毕业后医...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2007年浙...
  • 1篇2007年浙...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引导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胸腹部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射频热凝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疗效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9月期间,在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射频热凝治疗的胸腹部PHN患者109例,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价疗效,以NRS较术前基线下降≥50%作为有效标准,以术后1年为观察点,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独立影响因素,R软件绘制列线图疗效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术后1年,有效68例,无效4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病程>3个月、有无神经治疗史和单双极射频方式与射频热凝疗效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0.234,95%CI:0.078~0.703)、病程>3个月(OR=0.382,95%CI:0.161~0.908)以及双极射频(OR=5.727,95%CI:1.437~22.827)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内部验证:列线图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25、Hosmer-Lemeshow检验P=0.937,显示具有良好准确度。结论高龄(>65岁)和病程长(>3个月)的胸腹部PHN患者行射频热凝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治疗时需把握人群,谨慎对待,双极射频可能疗效更好。
刘宋磊姚明姚明倪华栋黄冰刘倩影和秋莉
关键词:射频热凝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胸腹部列线图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和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1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冲射频组(A组,n=68)和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组(B组,n=42)。A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71.9±9.9)岁;B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6.3±16.9)岁。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_(0))及术后1 d(T_(1))、3 d(T_(2))、1周(T_(3))、1个月(T_(4))、2个月(T_(5))及3个月(T_(6))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辅助性使用加巴喷丁的剂量、有临床意义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T_(0)、T_(1)、T_(2)、T_(3)、T_(4)、T_(5)、T_(6)各时间点的NRS评分M(Q_(1),Q_(3))分别为6(6,6)、2(2,2)、3(3,4)、3(2,3)、2(2,3)、2(1,3)、1(0,2)分,B组患者分别为6(6,6)、2(1,2)、3(3,4)、3(2,3)、2(2,3)、2(1,3)、1(0,2)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_(3)、T_(4)、T_(5)、T_(6)时间点的NR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在T_(0)、T_(4)、T_(5)、T_(6)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M(Q_(1),Q_(3))分别为0.6(0.6,0.6)、0.3(0.3,0.6)、0.3(0.0,0.3)、0.0(0.0,0.3)mg/d,B组患者分别为0.6(0.6,0.6)、0.3(0.2,0.3)、0.0(0.0,0.3)、0.0(0.0,0.0)mg/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_(4)、T_(5)、T_(6)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7/68)和7.1%(3/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气胸、脊髓损伤、血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
王如想倪华栋谢可越张利姚明黄兵马玲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脉冲射频臭氧注射疗效
癌症痛治疗进展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癌性疼痛(简称癌痛)的定义是:由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癌痛从心理、生理、精神以及社会多个方面干扰和破坏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痛苦异常, 部分患者因此而产生绝望、甚至产生自杀行为。因此,世...
姚明
文献传递
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解剖及其CT与MRI图像融合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的解剖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微创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三叉神经大体结构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分别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对三叉神经进行成像,然后进行CT/MRI图像融合。结果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颅中窝硬脑膜外的Meckel腔内,节内三大分支神经纤维交织。CT只能清晰显示半月节毗邻的骨性结构而不能显示在体半月神经节,MRI正好相反,骨性结构显影模糊,但对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Meckel囊和神经根均能清晰分辨,将CT/MRI图像融合即可使二者优势互补。结论基于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在半月节射频较难实现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高选择性分支治疗;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时,球囊导管应位于Meckel腔内,但不必置入Meckel囊,且球囊导管放置深度以远端平齐颞骨岩锥顶端为宜。
黄冰王晓明祝则峰杜鑫丹林慧丹曹刚姚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三叉神经痛
CT引导下茎乳孔穿刺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年龄、性别不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平均(81.2±6.4)℃,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熟悉茎乳孔解剖,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黄冰杜鑫丹黄浩林慧丹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
关键词:面肌痉挛茎乳孔
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在带状疱疹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23年
带状疱疹(HZ)是由潜伏于人体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次激活引起的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2]。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呈条带状分布的簇集性疱疹,常伴随剧烈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疼痛诊疗的常见病[3-4]。HZ并发症众多,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脑膜脑炎、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多颅神经炎及运动功能减退等。
汤家益倪华栋姚明
关键词:感觉神经节带状疱疹皮肤感染性疾病疼痛诊疗脑膜脑炎
应重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的神经调制治疗被引量:8
2020年
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倪华栋黄冰姚明朱建军陶家春
关键词:自主神经神经传导阻滞
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肢体冷感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肢体冷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43例采用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肢体冷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和注入无水乙醇后5 min患者心率、无创血压(NIBP)、足趾血氧饱和度(SpO2)、脚掌温度和末梢灌注指数(PI)的变化。并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进行随访。结果43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双侧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所有患者均顺利穿刺至靶点。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PI分别为1.2±0.6、7.2±3.0,治疗后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6,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脚掌温度分别为(29.6±1.7)、(34.6±1.1)℃,治疗后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7,P<0.05);治疗后患者心率、NIBP、Sp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9例(90.7%)患者腰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临床有效,4例(9.3%)患者无效。39例临床有效的患者中,29例患者疗效达到优良,10例患者疗效达到改善。术后复发者10例(25.6%)。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满意度分别为93.0%、90.7%、86.0%、76.7%、69.7%、65.1%和53.4%。结论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是治疗肢体冷感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冷感症状。
陶家春黄冰王婷婷谢可越和秋莉倪华栋朱建军陆雅萍张利姚明
关键词:交感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阻滞
颅外三叉神经非半月节射频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颌面部肿瘤晚期疼痛二例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报道2例采用颅外三叉神经非半月节射频联合m i粒子植人技术治疗颌面部肿瘤晚期疼痛病例.
黄冰林慧丹张利姚明谢可越费勇倪华栋邓甲甲
关键词:疼痛碘同位素
GPR160介导骨癌痛大鼠脊髓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检测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大鼠脊髓(spinal cord,SC)中GPR160的表达,探讨GPR160受体在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92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a?ve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n=28)、骨癌痛组(BCP组,n=36)、BCP+GPR160-siRNA组(BCP+siGpr160组,n=8)、BCP+control siRNA组(BCP+sieGfp组,n=8)。采用von Frey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检测大鼠机械痛阈的变化;Cat Walk步态分析系统分析大鼠步态数据;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脊髓GPR160受体蛋白的表达分布;Real-time PCR检测m RNA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1β及IL-6蛋白表达。结果:BCP大鼠造模后第6天,左足MWT出现明显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8天(P<0.001)。在BCP造模后第18天,出现了明显的癌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与Sham组相比,BCP组大鼠脊髓中GPR160的蛋白和m RNA均明显地增加。与BCP+sieGfp组相比,鞘内注射GPR160-si RNA,能明显逆转BCP大鼠WMT下降的趋势;与BCP+sieGfp组相比,BCP+siGpr160组大鼠脊髓GPR160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01)。BCP组大鼠脊髓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明显升高,而鞘内注射GPR160-si RNA可以逆转这一作用。结论:GPR160受体参与骨癌痛大鼠脊髓中枢敏化,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促炎因子表达有关。
徐成飞倪华栋徐淼陈寅生伏杰赵宝霞徐龙生姚明林学武
关键词:骨癌痛脊髓中枢敏化促炎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