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洁
-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病毒感染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2
- 2012年
- 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大多炎症本身不重,且为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但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的肠道机会感染病毒可出现巨大溃疡、出血等严重的肠道病变。病毒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近年受到重视。
- 吴小平姚雪洁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病毒
- 蠕虫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3年
- IBD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疾病。1BD的发病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其中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BD的危险程度及发病率。IBD发病率在卫生条件好的发达国家高,而在卫生条件差的欠发达国家却低,故提出了IBD发病的“卫生学假说”,即在较好卫生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其蠕虫等病原体感染机会较少,影响了人体持续存在的免疫反应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故在成年后更易患IBD等免疫相关性疾病。近年来,蠕虫对IBD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潜在保护作用受到重视,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支持。现就蠕虫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姚雪洁吴小平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蠕虫免疫相关性疾病欠发达国家慢性非特异性卫生条件
- 美沙拉嗪结合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结合益生菌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美沙拉嗪结合益生菌治疗组(结合治疗组,n=30)和美沙拉嗪单独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内镜下评分、血清CRP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内镜下评分、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单独治疗组比较,结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内镜下评分、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28/3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63.3%(19/30)(P<0.05),复发率13.3%(4/3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33.3%(10/30)(P<0.05),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30)、10.0%(3/3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美沙拉嗪结合益生菌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较美沙拉嗪单独治疗显著,同时还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蒋琦刘怡吴巧艳胡春玖胡祺英姚雪洁
- 关键词:美沙拉嗪益生菌溃疡性结肠炎
- 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9
- 2014年
- 背景:对于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是否优于胶体果胶铋胶囊,目前尚无相关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与胶体果胶铋胶囊对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初治的126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标准三联方案以及胶体果胶铋胶囊+标准三联方案,评估比较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以及Hp根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胃溃疡(84.6%对55.6%)、十二指肠溃疡(84.8%对62.1%)2周末症状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4周末症状消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溃疡治疗总有效率(98.2%对84.0%)、总体Hp的PP根除率(89.5%对72.7%)和ITT根除率(81.O%对6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优于胶体果胶铋胶囊。
- 姚雪洁吴小平
- 关键词:胶体果胶铋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 老年外籍就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谱分析
- 2020年
- 目的了解老年外籍就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谱和就诊需求等医疗信息,为推动精准化的国际医疗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近3年期间就诊的所有外籍患者共1 500例,并根据年龄段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2例和中年对照组898例,对入组患者进行人口学及临床就诊信息的统计和比较。结果老年外籍就诊人群主要来自欧洲(40.5%、244/602),其次分别为北美洲(27.9%、168/602)、亚洲(14.5%、87/602)和非洲(11.0%、66/602),而中年组主要来自亚洲(35.9%、322/898)。两组患者前5位从事的职业相同,分别为教师、经理高管、经商商人、工程师和公司职员。老年外籍患者就诊的前5位疾病种类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与中年组住院率2.4%(22/898)、持医疗保险率65.6%(589/898)、慢性疾病患病率15.9%(143/898)比较,老年外籍就诊患者住院率高、持医疗保险率低以及慢性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分别为4.7%(28/602)、56.8%(342/602)、29.6%(178/602)(χ^2=5.420、11.799、39.886,P=0.020、0.001、0.000)。结论本研究的抽样数据统计反映了宁波和沿海地区的外籍中老年人群的地域来源广泛和从事职业较为集中,并具有特征性的疾病谱和诊疗需求,这些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有助于涉外医疗政策的制定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优质国际医疗服务。
- 詹明阮列敏姚雪洁叶平赵敏杨军姚麒余晶波
- 关键词:外籍患者疾病特征
- 蠕虫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随着现代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蠕虫感染率逐渐下降,而缺乏蠕虫的暴露可能是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日益增多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蠕虫对IBD的保护作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支持。蠕虫及其制品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生物制剂用于IBD的治疗。
- 姚雪洁
- 关键词:蠕虫
- 蠕虫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随着现代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蠕虫感染率逐渐下降,缺乏蠕虫的暴露可能是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日益增多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蠕虫对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近年受到重视,得到了较多流行病学、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支持。本文就蠕虫与过敏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Ⅰ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姚雪洁吴小平
- 关键词:蠕虫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
- 炎症性肠病及其治疗药物对生育、妊娠和哺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高峰年龄与生育年龄重叠,随着IBD发病率的日益增加,有关生育、妊娠、药物安全、哺乳等临床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科学建议和指导育龄期IBD患者,临床医师首先应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本文主要就IBD病情及其治疗药物对生育、妊娠和哺乳的影响作一阐述。
- 吴小平姚雪洁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生育力妊娠
- 巨细胞病毒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被引量:3
- 2011年
-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为机会致病性病毒,多数人呈隐性或潜伏感染,显性CMV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功能抑制者。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疾病,患者常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因而有很高的CMV易感性。近年研究表明CMV感染可能在炎症性肠病病情发展变化中起关键作用,CMV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致组织损伤,目前新发展的检测技术或联合多种检测手段可增加CMV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不少研究表明难治性IBD时应用抗CMV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病情。本文就CMV在IBD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和关系,以及对CMV的最新检测技术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姚雪洁吴小平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
- 小肠克罗恩病62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研究小肠CD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行结肠镜及全消化道钡餐、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CT小肠成像术等检查的138例确诊CD患者,根据CD蒙特利尔分型标准,对患者诊断年龄、病变部位及疾病行为进行分型,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及复发情况。通过与回结肠型、结肠型CD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重点分析单纯小肠CD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危险因素筛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纯小肠CD共62例(44.9%),小肠CD中53例(85.5%)为男性,平均诊断年龄35.3岁,67.7%(42/62)患者诊断年龄在40岁以下。小肠CD发生狭窄型行为的比例(35.5%,22/62)明显高于回结肠型(18.8%,6/32)、结肠型CD(13.9%,5/36)(X^2=6.594,P=0.037)。空肠受累是CD发生狭窄型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81,95%CI:1.250~9.693)。小肠CD以梗阻症状为首诊症状者(38.7%,24/62)多于结肠型CD(16.7%,6/36)(X^2=5.210,P=0.022),而以腹泻为首诊表现者(21.0%,13/62)少于回结肠型(37.5%,12/32)、结肠型CD患者(44.4%,16/36)(X^2=6.512,P=0.039),出现2种及2种以上肠外表现者(3.2%,2/62)亦少于回结肠型(15.6%,5/32)、结肠型CD患者(19.4%,7/36)(X^2=7.957,P=0.019)。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普遍较低,与CRP等血清学炎性反应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小肠CD诱导缓解后至临床复发的平均时间[(23.64±17.08)个月]明显短于回结肠型[(35.07±29.84)个月,t=-4.285,P=0.0023,亦短于结肠型[(32.35±28.46)个月]患者(t=-3.700,P=0.004),但在临床�
- 姚雪洁欧阳春晖吴小平
- 关键词:小肠克罗恩病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