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可雨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1篇第一夫人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 1篇新闻框架
  • 1篇在场
  • 1篇视域
  • 1篇全球本土化
  • 1篇主义
  • 1篇悖论
  • 1篇外交
  • 1篇文化传播
  • 1篇文化间性
  • 1篇媒介
  • 1篇媒介镜像
  • 1篇美食
  • 1篇跨文化
  • 1篇跨文化传播
  • 1篇纪录片
  • 1篇建构主义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姜可雨
  • 1篇张洋
  • 1篇单波
  • 1篇王晓晔

传媒

  • 1篇新闻知识
  • 1篇新闻传播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全球本土化”的跨文化悖论及其解决路径被引量:13
2013年
"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涵盖了鲜明的跨文化意义,同时,它对于"超本土"、"跨本土"力量的寻求,对于全球与本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力量的寻求,是充满悖论的。全球化不可能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但目前研究全球本土化陷入了"全球本土化"—"全球化"—"去全球化"—"本土化"—"去本土化"的思想轨迹。解释全球本土化的悖论要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寻求调适文化差距或文化冲突的策略,将跨文化传播内化为一种自我管理,调适"权力动力"的运作机制。同时全球本土化过程中要克服被技术倾向化的趋势,立足多元互动市场,培养文化互动的空间,实现跨文化转向,维护文化间互惠理解建构平衡的权力。既要注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同质性,也注重二者异质性,实现文化冲突的互动和谐。
单波姜可雨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传播文化间性
不在场的对话:公共外交中的距离建构和话语缺失——以米歇尔访华的新闻报道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2014年3月,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携家人来华访问,成为世界公共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以单篇新闻报道为单位,结合框架分析与话语分析法,从核心议题设定、新闻信源选取、事件背景表述、事件结果定性四个维度,分析了中美两国媒体对此次公共外交事件的政治意义的建构。通过比较发现,中美两国媒体在建构此次公共外交事件的意义时,始终面临着充满权力支配关系的跨文化交流困境,不仅没有促进中美两国双方文化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反而加深了两国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层面的距离。公共外交的理想状态是,两国媒体在开展公共外交时,将"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成"我与你"的"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思维,进一步把主体间性转换成"文化间性",形成文化间的互惠结构,从而实现在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知与理解。
姜可雨王晓晔张洋
关键词:第一夫人公共外交新闻框架
浅析美食类纪录片的意义生产
2016年
在全球化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要实现有效的意义输出,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发挥互联网平台,讲究营销策略。
姜可雨
建构主义视域下“国家形象”的概念辨析被引量:20
2016年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姜可雨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家形象媒介镜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