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敏
- 作品数:19 被引量:160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武汉市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与23SrRNA点突变和携带erm基因相关
- 2014年
- 目的探讨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23SrRNA有无点突变以及携带ermX基因的Tn5432转座子是否转入了丙酸杆菌。方法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E—test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值。PCR扩增耐药株23SrRNA、ermX、ermX(ei)、ISl249a、ISl249b并测序,并在基因库中比较。结果19株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10株卵白丙酸杆菌(P.avidum)对红霉素均表现为高度耐药(MIC均〉256μg/ml)。19株P.acnes中,16株对克林霉素高度耐药(MIC〉256μg/ml),3株敏感;10株P.avidum对克林霉素高度耐药(MIC〉256μg/ml)。19株P.acnes耐药株中,7株在相当于E.co/i23SrRNA2058位点发现由A—G点突变,均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4株在相当于E.coli23SrRNA2059位点发现由A—G点突变,其中1株对克林霉素耐药,3株敏感;另外8株P.acnes扩增errnX阳性,其序列与基因库中P.acnesermX基因100%同源。10株P.avidum中,2株ermX扩增阳性,其序列与P.aenesermX基因100%同源;另外8株扩增ermX(ei)得到预期片段PCR产物,与基因库中CorynebacteriumjeikeiumermX(ei)序列99%同源,而与P.acnesermX基因仅有94%的同源性。10株扩增ermX基因阳性的菌株扩增IS1249a和IS1249b均阳性,而其余菌株均阴性。结论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分别由相当于E.co/i23SrRNA2058、2059由A-G点突变、携带ermX的Tn5432传人以及ermX(cj)传人丙酸杆菌引起。
- 曾宪玉姜敏付辰董碧麟吴卓璇王玮蓁
- 关键词:丙酸杆菌属克林霉素RRNAERM
- 武汉地区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的丙酸杆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观察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厌氧培养获得分离株,经革兰染色、16SrRNA和23SrRNA测序等方法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84株丙酸杆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杆菌。所有分离株16SrRNA和23SrRNA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72株与Genbank中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0c,Pacbe16SrRNA和23SrRNA的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12株与Genbank中贪婪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avidum,Pavidum)16SrRNA和23SrRNA的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84株分离株中,所有菌株对四环素敏感,MIC值在0.016—0.50μg/mL间。29株(34.52%)对红霉素耐药,均为高度耐药(MIC〉256μg/mL);其余55株对红霉素敏感(MIC值0.016—0.38μg/mL)。P0cnes和P.avidum中红霉素耐药株分别为19株(26.39%)、10株(83.33%)。结论武汉地区痤疮患者携带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四环素均敏感。该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 曾宪玉姜敏付辰吴卓璇刘雯董碧麟曾志良王玮蓁
- 关键词:痤疮红霉素四环素
- 鼻红粒病1例
- 2014年
- 患者男,17岁。鼻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多汗3年余,于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鼻部出现淡红斑,其上逐渐显现米粒大圆形红色丘疹、水疱,表面伴有大量汗珠,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史。
- 姜敏王玮蓁
- 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1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患儿男,2岁5个月,双下肢突发皮损,迅速蔓延至臀部、外阴、躯干和面部,不累及阴囊及黏膜部位,无发热,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在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恢复,无后遗症。
- 曾玲玲姜敏陈柳青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血管炎
- 火针治疗Blaschko线状皮炎1例被引量:4
- 2013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左下肢起丘疹,斑块2年余。患者2年前左下肢小腿屈侧出现少许线状排列的淡红色扁平丘疹,部分丘疹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伴有轻度角化,脱屑。曾于2011年1月开始陆续来本院就诊,未见明显消退。近几个月来皮损呈线状往下发展,偶伴有轻度瘙痒。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 姜敏曾宪玉王玮蓁
- 关键词:中医外治火针
- 以过敏性紫癜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
- 2023年
- 患者男,54岁,躯干及四肢反复起紫癜瘀斑4个月,间断发热2个月余。皮肤科情况:四肢及躯干可见散在或群集的针尖至粟粒样可触及性紫癜,部分融合成片。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见IgA-kappa型M蛋白。骨髓活检见40.3%的异常单克隆浆细胞,CD38(+)、CD138(+)、IgA轻链Kappa(+)。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A-κ轻链型,ISS分期Ⅱ期)。经PCD化疗方案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全身紫癜消退。
- 姜敏程凤易雪周小勇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免疫固定电泳多发性骨髓瘤
- 火针配合药物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药物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异维A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囊肿数目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3、4星期后囊肿数目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1、2、3、4星期后囊肿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3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火针配合药物是一种治疗脓肿型痤疮的有效方法。
- 姜敏姜琨曾宪玉王玮蓁
- 关键词:火针疗法针药并用
- 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观察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和2%超分子水杨酸滋养调理面膜治疗。治疗组采用水杨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每2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比较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2~4次和疗程结束后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寻常型痤疮,起效较快,疗效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 姜敏段晶晶李玲曾宪玉
- 关键词:火针寻常型痤疮疗效评价
- LED红、黄光照射联合骨胶原蛋白面膜外敷等治疗面部皮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观察LED红光和黄光治疗面部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30例面部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予口服烟酰胺片150mg,3次/d,外用硅油乳膏,每天用骨胶原蛋白面膜贴敷冷喷1次;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敷面时连续照射LED红光和黄光各5min,两组均连续治疗7d,治疗结束后1周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6.46%,对照组为50.00%,随访两个月,治疗组复发4例,对照组复发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LED红光和黄光照射治疗面部过敏性皮肤病疗效可靠,值得临床选用。
- 姜敏王玮蓁曾宪玉殷俏
- 关键词:面部皮炎疗效观察
- 青少年男性暴发性痤疮1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 2023年
- 目的 回顾分析暴发性痤疮(AF)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病的临床过程和转归。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2021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收治的暴发性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结果 报告11例暴发性痤疮患者均为男性,7例患者诱发与口服异维A酸相关,2例患者伴发热。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反应差,系统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患者的反应好,但激素减量过快时,痤疮有复发加重的趋势。结论 常规剂量异维A酸可能诱发或加重暴发性痤疮,积极的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是尽快控制炎症反应并获得良好的后期疗效的决定性治疗方案,但临床上需正确鉴别暴发性痤疮并警惕异维A酸开始治疗的时机及初始剂量。
- 姜敏程杨周小勇曾宪玉
- 关键词:暴发性痤疮皮肤表现异维A酸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