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芳
-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论中国共产党探索和谐社会的四个阶段
- 2013年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依据时代的变化和历史任务,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艰难探索,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促进革命发展、成立新中国,巩固政权、稳定政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四个阶段。
- 孙宜芳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
-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释力的四个维度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信,不仅需要推进理论创新,还要回到理论本身,提升理论解释力。一般而言,理论要获得自身的解释和阐发,必须借助认识主体,并与之建立一种互动的认知关系,通过认识主体作用于认知手段来揭示理论的含义。本文立足于...
- 孙宜芳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释力维度
- 文献传递
- 《实践论》中毛泽东的理解观——基于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伽达默尔提出了诸如前见、完全性的前把握、视界融合等关于厘清理解得以发生的重要概念,引入这些概念重新观照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毛泽东的认识观,丰富该文的科学蕴意,而且还有利于厘清毛泽东的理解观,为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开辟一个崭新的视角。
- 孙宜芳
- 关键词:诠释学《实践论》毛泽东理解观
- 朱德党建思想研究
- 朱德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检委书记等职务,并三次当选全国人大委员长。由于新中国成立时朱德年事已高,在第一线工作的时...
- 孙宜芳
- 关键词:党建思想作风建设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 ——基于理论完善视角的分析
-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亟需先进理论的指导。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向前发展。习近平曾经指出:“掌握和运用马克...
- 孙宜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文献传递
- 关于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研究述评
- 2015年
-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设想之后,关于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研究也随之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紧密结合当前学界关于中国梦精神实质的研究态势,总结梳理关于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如何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精神实质研究的具体建议。
- 孙宜芳
- 关键词:中国梦
- 论理论的叙事张力
- 2016年
- 根据叙事的基本规则,理论的叙事需要对照理论各要素的生成顺序,阐释清晰理论是如何生成的。在理论叙事的过程中,一方面,理论来源、理论内容和理论实践等相关问题的叙事,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层面透视理论生成各顺序独自存在的"是"与"不是"、"能"与"不能"之间的张力,展示出理论生成过程中的艰难探索,反思理论生成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理论结构的叙事,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审视理论结构叙事时各顺序相互联系既"贯通一气"又"环环相扣"的张力,再现出理论建构的整体框架,感受理论的生成魅力。
- 孙宜芳
- 关键词:叙事张力
- 党的生命命题生成的基本特征
- 2016年
- 党的生命命题是在党的建设历程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依据具体的党建实际,把握时代诉求,深化总结党建理论的理论成果。在党的生命命题生成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密地把自身建设问题与时代形势相结合,呈现出主观存在与客观形势相统一的特征;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具体的党建实际相结合,彰显出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特征;系统地把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与重点任务相结合,凸显出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特征。
- 孙宜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 诠释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重新解读《反对自由主义》被引量:1
- 2014年
- 《反对自由主义》是一篇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战斗檄文,蕴含着毛泽东丰富的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但是纵观该文发表之后的各种解读,较多偏重自由主义,对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解读仍然力度不足。在此意义上,以深刻性、实践性和全面性特征为切入点,可以在认识向度、策略向度和价值向度上重新解读《反对自由主义》,这对于突破传统解读范式,丰富该文的科学蕴意,进一步厘清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孙宜芳
- 关键词: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反对自由主义
-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被引量:15
- 2010年
- 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然而,高校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出现了种种问题。如不加强管理,不仅严重影响党员的自身形象,关系到党在普通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影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甚至会危及党的教育事业。通过建立制度机制,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和学习机制,形成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入党后能获得更好的后续教育管理,让大学生党员不偏不倚地在党的旗帜下前进。
- 孙宜芳
-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