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超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历史研究》编辑部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汉匈
  • 1篇地势
  • 1篇地形
  • 1篇都护
  • 1篇匈奴
  • 1篇延年
  • 1篇战国
  • 1篇战国秦汉
  • 1篇战国秦汉时期
  • 1篇战争
  • 1篇争夺
  • 1篇三皇
  • 1篇诗赋
  • 1篇水工
  • 1篇女娲
  • 1篇女娲形象
  • 1篇齐人
  • 1篇秦汉
  • 1篇秦汉时期
  • 1篇西域都护

机构

  • 5篇《历史研究》...

作者

  • 5篇宋超

传媒

  • 2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套学院论坛
  • 1篇秦汉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五陵”与“五陵少年”——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2005年
西汉年间,经过长期的陵邑建设,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形成了著名的“汉五陵”。五陵邑由于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西汉中后期政治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骚客诗人的笔下,“英俊之域,黻冕所兴”的“五陵”,与以“任侠”、“纨绔”为特色的“五陵少年”,成为一个恒久为之歌咏感叹的对象。检讨“五陵”及“五陵少年”的形象,对于认识五陵邑的政治地位与社会风尚的变迁或有裨益。
宋超
关键词:陵邑
战国秦汉时期女娲形象的演变被引量:3
2004年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由战国中后期诗人笔下外在形象尚不确定的“女神”,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随着两汉之际“三皇”之说的复兴,由东汉前期“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说,演进为东汉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系列,标志着女娲“圣王”形象的最终形成。
宋超
关键词:女娲形象三皇战国秦汉
齐人延年决河出“胡中”考略
2007年
一《汉书》卷29《沟洫志》载,汉武帝时,'方事匈奴,兴功利,言便宜者甚人众。'齐人延年上书言: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案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东注之海。如此,关东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可以省堤防备塞,士卒转输,胡寇侵盗,覆军杀将,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备匈奴而不忧百越者,以其水绝壤断也。此功壹成,万世大利。书奏,武帝诏报:'延年计议甚深。然河乃大禹之所道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事实上拒绝其议。齐人延年决河出胡中之议,《汉书·沟洫志》系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大夫白公复穿(白)渠'事后,《资治通鉴》
宋超
关键词:水工地势地形匈奴
从“乌垒”到“它乾”——两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与汉匈对龟兹的争夺
<正>两汉时期,龟兹在西域"三十六国"之中,无疑是人口最多、势力最为强盛的城郭国家。《汉书·西域传》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南与精绝、东南...
宋超
文献传递
明人眼中的汉匈战争——以河套之议为中心的讨论
2007年
黄河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特别是秦汉时期,汉匈两大民族围绕着河套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首据河南地,修筑长城以防匈奴;汉元朔二年,汉军发动河南战役,重夺河南地,反映出秦汉王朝对河套地区的特殊重视,亦为历代王朝所效法。明代,由于蒙古诸部复入河套地区,引发朝廷内外所谓"搜套"、"复套"之议。值得注意的,明人对于"搜套"、"复套"无论赞同与否,秦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与措施,无疑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数。通过明人对汉匈战争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围绕河套地区发生的游牧与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
宋超
关键词:汉匈战争河套明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