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芳
- 作品数:9 被引量:162H指数:9
-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南黄海辐射沙洲成因的潮流数值模拟解释被引量:24
- 1997年
- 用接近计算海域自然陆架坡度的均匀倾斜海底,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的潮流椭圆和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辐射状潮流场不依赖于海底地形而存在,相反,可能是产生和塑造辐射沙洲的主要动力。并用潮流和潮余流的计算结果,对沙洲区海底沉积物的运移、分布。
- 朱玉荣常瑞芳
- 关键词:辐射沙洲数值模拟海流
-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成因的沉积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2
- 2001年
- 自南黄海辐射状沙脊被发现,尤其是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揭示了其全貌,并同时测得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任美锷,1986)以来,对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成因,主要包括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形成机理与形成过程等,本领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李从先等,1979;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周长振等,1981;万延森,1982;刘振夏,1983;刘振夏等,1983,1995;耿秀山等,1983;
- 朱玉荣常瑞芳
- 关键词:南黄海潮流场全新世沉积动力学泥沙输运沙脊
-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冲蚀沟发育的动力机制探讨被引量:14
- 1999年
- 根据老黄河口外水下三角洲海底冲蚀沟的地貌特征,用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其形成发育机制.结果表明,波浪近底流是冲蚀沟形成发育的主导因素.冲蚀沟内的湍流及其次生的横向环流构成了复杂的流场,由此产生的边界切应力对冲蚀沟的侵蚀及沉积物的悬浮、扩散起重要作用.冲蚀沟的断面形态与流场结构密切相关.
- 常瑞芳崔青欧素英
- 关键词: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波浪动力机制
- 山东半岛西北海岸的蚀退与防护被引量:21
- 1993年
- 根据波浪输沙、地形对比等分析,对海岸的动态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并根据该段海岸特点提出了防止蚀退的对策。
- 常瑞芳庄振业吴建政
- 关键词:海岸
- 波浪作用下粘质粉砂底床性态变化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8
- 2000年
- 利用不同波高条件下的波浪水槽试验 ,对现行黄河水下三角洲粘质粉砂底床的性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中观测了底床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扰动破坏区与未扰动破坏区之间在波浪作用下的性态差异。结果分析表明 ,土体孔隙水压力受波高要素影响较大 ;扰动破坏区含水量减小和容重增加现象比未扰动破坏区明显。在扰动破坏区经波浪长时间作用后形成凹坑塌陷 ,此结果对认识黄河三角洲上凹坑塌陷的形成过程有借鉴意义。
- 许国辉常瑞芳李安龙胡光海
- 关键词:水槽试验波浪作用
- 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悬沙潮扩散规律数值研究被引量:12
- 1998年
- 在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的潮汐、潮流特征作进一步探讨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该区的悬沙潮扩散。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计算海域悬沙含量在一个半日潮过程中随潮流场的瞬时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地点悬沙含量与潮位、潮流的关系,总结了涨、落潮平均含沙量的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的潮流场控制着悬沙的扩散、运移和分布,进而控制着海底地形的发育,尤其是辐射沙洲北大南小不对称格架的塑造与辐射沙洲根部的加积淤高。
- 朱玉荣常瑞芳
- 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洲数值模拟
- 风浪与涌浪的划分判据被引量:28
- 1990年
- 为了分别从深水海浪与浅水海浪中辨别出涌浪,文中提出三个判据:深水:U^2/H≤43.6,δ≤0.0193,β≥1.17;浅水:U^1/H≤62.0,δ≤0.0177,β≥1.07。就所检验的例子而言,只要海浪同时满足上述三判据中的任意两个就可定义为涌浪;依此所得的结果与观测数据的符合较现有判据的为好。
- 汪炳祥常瑞芳王一飞
- 关键词:风浪涌浪判据海浪
- 波浪对青岛汇泉湾潮间沙坝的塑造作用被引量:11
- 1992年
- 根据青岛汇泉湾内沙坝形态特征和动力条件的分析,提出汇泉湾内沙坝的形成主要与外海传来的大涌浪有关。通过波浪折射绕射的分析和破波波高,破碎水深的计算得到证实。并解释了沙坝的成因,形态特征及其与波浪变形的对应关系。
- 常瑞芳刘镭范元炳
- 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底坡不稳定地形的近期演变及控制因素被引量:36
- 2000年
- 根据1988~1996年埕北浅海区的海底调查资料,深入探讨了海底不稳定现象的形成及发育机制,分析了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不稳定地形的近期演变动态,提出海底地形及地貌演变的主要特征。并指出波浪是控制海底地形及微地貌变化的主要外动力因素。
- 常瑞芳陈樟榕陈卫民欧素英蒋东辉曹振轶
- 关键词:水下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