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华

张华

作品数:46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市骨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腰椎
  • 20篇骨折
  • 13篇脊柱
  • 11篇椎体
  • 9篇胸腰椎
  • 9篇手术
  • 9篇术后
  • 9篇骨质
  • 9篇骨质疏松
  • 8篇疏松性
  • 8篇椎弓
  • 8篇椎弓根
  • 8篇成形术
  • 7篇融合术
  • 7篇椎骨
  • 7篇椎体成形
  • 7篇畸形
  • 6篇胸腰椎骨折
  • 6篇腰椎骨折
  • 6篇微创

机构

  • 46篇郑州市骨科医...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46篇张华
  • 28篇王祥善
  • 18篇梅伟
  • 10篇母心灵
  • 10篇潘玉林
  • 8篇周若南
  • 8篇郭小伟
  • 6篇陈金华
  • 6篇于东方
  • 4篇孟庆勇
  • 4篇曹顺海
  • 3篇石海龙
  • 3篇殷铁林
  • 3篇赵亚洲
  • 3篇江辉
  • 2篇张猛
  • 2篇姚杰
  • 2篇李宝田
  • 2篇张怀栓
  • 2篇陈宾

传媒

  • 7篇中国实用医刊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医正骨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第20届中国...

年份

  • 5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6篇201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微创脊柱手术辅助机器人
一种微创脊柱手术辅助机器人,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机器人技术领域,水箱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喷嘴与水箱贯通连接设置,供水组件设置在底座上,且水箱与喷嘴之间通过供水组件贯通串联设置,驱动组件架设在供水组件上;其通过设置活塞式的泵结...
杨柳梅伟张华郭小伟潘玉林张猛
23例80岁以上老年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2年随访结果分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3例超过80岁的老年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2年的随访结果,探讨老年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特点及其术后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2015年间住院手术治疗的23例年龄超过80岁的腰椎滑脱患者,年龄80-...
张华王祥善梅伟
关键词:手术效果
多裂肌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比较多裂肌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6诊治的121例腰椎疾病,61例采用多裂肌入路TLIF术治疗(TLIF组),60例采用PLIF术治疗(P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2、6周疼痛VAS评分,比较2组术后6周椎间融合数。结果 1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8.5个月。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PLI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2周TLIF组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2组疼痛VAS评分、椎间融合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裂肌入路TLIF治疗腰椎疾病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曹顺海梅伟王祥善于东方张华江辉
关键词: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K—Rod椎弓根钉-弹性棒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动态钉棒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对26例腰椎退行性变疾病患者行手术减压、后路动态钉棒稳定系统固定。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评价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根据NaKai标准评价疗效。测量术前术后动态固定节段及相邻节段节段间活动度(ROM),测量手术节段椎间cobb角。结果26例患者均随访,Oswestry评分由术前平均65分,改善到平均28分,手术节段cobb角改善,并保留了一定活动度,治疗优良率为88.5%。结论腰椎后路动态钉棒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良好,可预防和减少融合相邻节段的退变,近期效果满意。
母心灵郭小伟潘玉林张华孟庆勇张秀珍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后路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病因、治疗及预防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15例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患者。第1次手术病因均为骨质疏松加轻微外力损伤致椎体压缩骨折,均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初次手术至此次入院时间为1周至1年,中位数4个月。15例均表现为腰背及腰骶部缓解的疼痛再次发作,休息难以缓解,其中1例症状仅表现在第1次手术对侧,1例伴有会阴区麻木及下肢神经受压症状。与第1次手术最后一次复查时相比,X线检查显示9例未见原手术椎体高度明显丢失、6例原手术椎体高度轻度丢失,MRI检查T1WI、T2WI均显示原手术椎体内异常信号不同程度加重。此次入院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3例VAS评分<3分者行非手术治疗,12例VAS评分≥3分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经第1次手术对侧穿刺行PVP手术,1例伴有会阴区麻木及下肢神经受压症状者,行后路切开复位骨水泥清除植骨钉棒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者,经1~2周住院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1分),生活完全自理。11例再次行PVP手术治疗者,住院3~5 d,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3. 5 m L,其中3例骨水泥经椎间隙少量渗漏,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术后6例疼痛完全缓解(VAS评分0分),3例疼痛部分缓解(VAS评分2分),2例需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VAS评分2分),生活均可自理。行后路切开复位骨水泥清除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会阴区麻木及下肢神经受压症状均明显改善,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是多个相关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预防,治疗时应仔细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非手术、再次PVP手术或开放手术治疗。
于东方王祥善张华曹顺海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手术后并发症再骨折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Kümmell's病)的经皮靶向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靶向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PV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Kümmell's病)诊治中的有效性。方法 2013年5月至 2016 年5 月,采用经皮靶向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
周若南王祥善张华梅伟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不愈合椎体成形术
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并不全脊髓损伤的疗效
2011年
目的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经椎旁肌入路后路内固定术与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2007-01~2009-12收治的25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手术及术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高度、椎间隙宽度恢复大于90%,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2个级别。1a随访结果表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椎间隙宽度丢失小于10%。结论后路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后方韧带结构完整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并不全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恢复效果满意。
张华母心灵陈金华潘玉林郭小伟
关键词:胸腰段爆裂骨折脊髓损伤
经椎弓根截骨仿生骨柱植入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
目的 观察后路经椎弓根截骨仿生骨柱植入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和影像学数据分析。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手术矫形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式。
赵亚洲梅伟王祥善张华
关键词:陈旧性骨折胸腰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
"椎体分区"在指导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椎体分区"在指导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的89例OVCF患者资料。其中男37例,女52例;年龄(70.5±4.8)岁,范围值为60~80岁。采用"椎体分区"法将患者分为a区组(32例)、b区组(20例)、c区组(21例)、d区组(11例)、e区组(0例)、f区组(5例)。通过比较各区组术前、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率评价疗效,通过比较各区组术后DR正位和侧位骨水泥面积之和与椎体面积之和占比(简称骨水泥弥散面积占比)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评价影像学疗效。结果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率:a区组[77.8(75.0,82.5)%]>b区组[71.4(71.4,71.4)%]>c区组[66.7(66.7,66.7)%]>d区组[60.0(60.0,62.5)%]>f区组[57.1(50.0,57.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ODI改善率:a区组(58.0%±4.2%)>b区组(47.5%±2.5%)>c区组(42.9%±2.9%)>d区组(39.6%±3.2%)>f区组(34.2%±8.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水泥弥散面积占比:a区组(76.9%±3.5%)>b区组(71.3%±3.1%)>c区组(66.1%±3.6%)>d区组(60.2%±2.6%)>f区组(54.0%±4.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渗漏3例(a区组1例,b区组2例),渗漏入椎旁静脉丛4例(c区组、d区组各2例),无椎管内渗漏,无神经受压及损伤症状。结论在单侧入路PVP治疗OVCF中,"椎体分区"能够指导骨水泥注射,提示了最佳及应避免的位置。
寇德鹏张华周若南李杰王祥善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退变性脊柱畸形截骨多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2023年
[目的]评价脊柱后柱截骨(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联合局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PCO联合局部TLIF(截骨融合组),另外31例采用≥3级截骨矫形固定术(截骨固定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评估指标。[结果]截骨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截骨固定组为25.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截骨融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优于截骨固定组(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出院时截骨融合组的上述临床评分均显著优于截骨固定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两组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无钉棒松动、断裂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PCO联合局部TLIF效果良好,且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周若南王祥善张华寇德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