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鸟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省胸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麻醉
  • 5篇手术
  • 2篇单肺
  • 2篇单肺通气
  • 2篇导管
  • 2篇导管位置
  • 2篇动脉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双腔
  • 2篇双腔导管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管位
  • 2篇肺通气
  • 1篇低氧血
  • 1篇低氧血症
  • 1篇动脉搭桥术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机构

  • 10篇河南省胸科医...

作者

  • 10篇张玉鸟
  • 7篇武卫国
  • 5篇刘延玲
  • 3篇苏孟勤
  • 2篇李卫东
  • 2篇钟巍
  • 1篇奚高原
  • 1篇刘延龄
  • 1篇董小莉

传媒

  • 3篇中原医刊
  • 2篇河南外科学杂...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酸瑞芬太尼用于肺外科手术30例临床观察
2005年
董小莉刘延玲钟巍张玉鸟
关键词:瑞芬太尼肺外科手术麻醉效果
单肺通气时导管位置与气道压力变化的关系
2004年
目的 研究观测肺手术病人在仰卧下 ,行双肺通气 (TLV)和单肺通气 (OLV)时气道峰压的变化 ,旨在讨论其在双腔导管 (DLT)位置的临床意义 ,为临床麻醉行DLT时提供借鉴。方法 在行双肺与单肺机械通气后行气道压的监测 ,分别记录TLV和OLV在气道峰压平台压。最后行纤支镜检查 ,确定导管是否正常。结果 单肺通气时气道峰压高于 3 9或 4 4kPa可考虑导管位置异常 (特异性增高为 10 0 % ) ,但应排除手术牵拉、体位改变等因素。结论 由双肺改为单肺通气后 ,气道压明显升高时 ,与导管位置异常有密切关系 ,在判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武卫国张玉鸟刘延玲
关键词:气道峰压
胸外手术后应用吗啡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
2005年
目的 :观察和评价胸外手术后应用吗啡自控镇痛 (PCIA)的效果 ,探索可靠得胸外手术后PCIA的方法。方法 :选择 60例胸外手术成年病人 ,随机分为PCIA组 (P)组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 3 0例。P组于术后用PCIA泵开始吗啡持续镇痛 ,C组病人在病房由外科医生按照传统肌注哌替啶止痛 ,记录两组病人术后 2 4h、48h、72h的MAP、HR、RR、VAS、VASS评分 ,记录两组病人术后的自主排尿时间 ,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 :P组病人术后 2 4h、48h、72h的RR明显低于C组 (P <0 .0 5 ) ,VAS和VASS评分明显优于C组 (P <0 .0 1) ;两组病人术后首次自主排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组的镇静率明显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吗啡PCIA可安全实行胸外科手术后切口镇痛 ,效果满意 ,副作用小 ,较传统肌注哌替啶的效果为好。
苏孟勤张玉鸟李卫东
关键词:胸外手术吗啡PCIA自控镇痛VAS
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最合适长度计算被引量:3
2004年
武卫国张玉鸟刘延玲
关键词:上腔静脉CVC中心静脉置管小儿大手术药液外渗
肺减容手术的麻醉管理
2003年
武卫国张玉鸟苏孟勤
关键词:肺减容手术麻醉管理静吸复合麻醉麻醉监测血流动力学
单肺通气时导管位置与气道压力变化的关系
2004年
武卫国张玉鸟奚高原
关键词:单肺通气双腔导管导管位置临床麻醉肺手术仰卧
老年病人围麻醉复杂心律失常36例临床分析
2004年
张玉鸟苏孟勤钟巍李卫东
关键词:心律失常围麻醉期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
冠脉搭桥术中麻醉处理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2005年
武卫国张玉鸟刘延龄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麻醉
肺叶切除后侧卧位通气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评价患侧卧位通气对肺叶切除术后麻醉恢复期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肺叶切除术后低氧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26例)和侧卧位(27例),期间常规监测BP、HR、SPO2和CVP,并在侧卧位1h后作血气分析。结果侧卧位组患者由平卧位转为侧卧位后即出现SPO2上升,1h后与平卧位组比较PaO2/FiO2显著性提高(P<0.05);BP、HR、CVP及PaO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侧卧位通气能改善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的低氧血症。
武卫国刘延玲张玉鸟
关键词:侧卧位通气切除后PAO2术后低氧血症FIO2CVP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00例麻醉总结
2004年
冠状动脉搭桥术一般采用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两种方式,其麻醉方法截然不同.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MI-OPCAB)由于术中不用体外循环,常温下维持病人自主心跳,最大限度进行心肌保护和减少生理干扰,并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而越来越成为冠脉搭桥的首先选择[1].随着技术进步将得到发展和普及,我院自1999年来共对100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现就麻醉方法总结如下:
武卫国张玉鸟刘延玲
关键词: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深度麻醉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