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手术部
  • 2篇手术部位
  • 2篇手术部位感染
  • 1篇队列研究
  • 1篇药物
  • 1篇用药
  • 1篇普外科
  • 1篇普外科手术
  • 1篇前瞻性队列
  • 1篇前瞻性队列研...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监护
  • 1篇重症监护病房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微生物学
  • 1篇小肠
  • 1篇菌药
  • 1篇抗菌

机构

  • 4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张长凤
  • 3篇刘荣辉
  • 3篇易和平
  • 1篇吴胜梅
  • 1篇杨静
  • 1篇熊丽娇
  • 1篇邓红艳
  • 1篇周爱萍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连续七年小肠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标准化感染比趋势分析
2024年
目的采用标准化感染比(standardized infection ratio,SIR)对小肠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趋势进行分析,客观评价感染控制效果,为采取感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SHN)的医院感染监测定义和SSI事件监测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开展的小肠手术成年住院患者SSI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监测。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手术编码系统(ICD-10-PCS)定义的小肠手术,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7年监测数据为基线,采用NHSN改良的复杂入院/再入院SSI-SIR模型中小肠手术的风险因素预测模型,计算各年度SIR,采用Mid-P法进行差异统计学检验,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436例,其中深部切口感染48例、器官/腔隙感染49例,总体感染发病率为4.0%。2016年—2022年各年度行小肠手术分别为151、244、222、260、320、408和831例。Mid-P法检验显示,2016年—2019年SIR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较2017年有所上升,2019年—2022年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2017年—2022年小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得到控制。除2018年以外,其他5年均取得成效,但2020年—2022年未呈逐年下降趋势。采用SIR为评估感染控制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刘荣辉李高纯易和平张长凤冯林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
2003-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及管理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对连续4次横断面调查所获取的在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目的构成比、联用率、DDD频数以及病原学送检率进行分析,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和管理效果。方法对2003、2005、2008、2009年连续4次横断面调查所获取的调查数据,主要是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目的构成比、联用率、DDD频数以及病原学送检率等数据,采取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03年的60.49%下降至2009年的49.93%,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以内科和妇科下降明显,分别从2003年的48.47%、63.41%下降至2009年的34.06%、40.00%;但儿科、外科、五官科、产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下降不明显;一联用药率、≥三联用药率变化不明显,而二联用药率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41.84%下降至2009年3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科预防性使用率和儿科治疗性使用率最高;病原学送检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5年和2009年抗菌药物DDD频数最高的均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但2009年第二代头孢菌素明显下降,第一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的构成比均明显下降,而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和硝基咪唑类的构成比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管理成效明显,今后应从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入手,缩短疗程,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消耗量。
刘荣辉周爱萍张长凤易和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NICU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对NICU2007-01-2009-02121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21例患者128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2株,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各种引流管、泌尿道等。其中G-菌占61.38%,以杆菌为主;G+菌占27.22%,以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11.38%。结论 NICU医院感染主要以G-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为主,可能与侵入性操作、神经功能受损致生理功能受到抑制、颅内压高致频繁的呕吐导致误吸、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
吴胜梅熊丽娇张长凤邓红艳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评估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识别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普外科连续手术患者的监测数据,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及其潜在危险因素。结果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5.5%,发病率最低的是甲状腺和疝修补术,分别为0.3%、0.3%,最高的是胰腺手术为1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危险指数、切口分类、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住院天数、植入物和手术方式(开放与腔镜)未发现性别、年龄、全麻和切皮前30min~2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可显著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差异明显,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危险指数(>1分)、非清洁手术、手术时间(>75百分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分)、术前住院天数(>7d)、有植入物的手术和腔镜手术是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
刘荣辉杨静张长凤易和平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