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彭与周

彭与周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艺术

主题

  • 3篇电子音乐
  • 3篇音乐
  • 3篇子音
  • 2篇斯托克豪森
  • 1篇电子音乐作品
  • 1篇衍变
  • 1篇音高
  • 1篇音乐理论
  • 1篇音乐流派
  • 1篇音乐作品
  • 1篇思维
  • 1篇乐理
  • 1篇分析思维
  • 1篇封神

机构

  • 4篇武汉音乐学院

作者

  • 4篇彭与周

传媒

  • 3篇黄河之声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子音乐作品分析思维初探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拟从理论工作者的角度,针对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工作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探讨、论证与之相关的思维观念及应对策略,并试图总结出一套针对各类电子音乐作品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案。
彭与周
关键词:电子音乐音乐理论
浅析斯托克豪森创作理论之“统一的时间结构”
2017年
斯托克豪森创作理论体系之"四个标准"中,相较于其余"标准","统一的时间结构"(The unified time structuring)一度显得尤其"虚幻"。笔者在本文中论证了以斯托克豪森为代表的一批电子音乐作曲家,在写作中运用"新技术"处理"新材料",构成"新音响",进而实现对传统音乐中时间轴的解放,从而树立起一种严肃电子音乐作品特有的美学"新观念"。
彭与周
关键词:斯托克豪森
从斯托克豪森的“封神”之路看上世纪50年代德国电子音乐流派的创作观念衍变
2017年
本文以斯托克豪森在上世纪50年代间的4部电子音乐作品为例,梳理斯式这段时间内在创作观念上的逐次进化过程,以反映斯式的创作尝试对德国电子音乐流派乃至电子音乐后期发展的重大贡献。
彭与周
关键词:斯托克豪森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中的“腔式”及其特征
本文借用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沈恰于1982年发表的一篇题为《音腔论》的学术论文中的部分观点,诸如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腔”的概念、“音腔”的自身结构、“音腔”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具有的特殊音乐形态等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和参照,并采...
彭与周
关键词:电子音乐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