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姗楠
- 作品数:188 被引量:1,011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被引量:4
- 2019年
-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 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 郭建忠陈作志田永军张魁许友伟徐姗楠李纯厚
- 关键词:鱼类多样性
- 外来植物入侵红树林生态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7
- 2013年
- 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外来植物入侵红树林生态系统特征,建立了外来植物入侵红树林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准则层5个部分、指标层17个指标构成,分别从外来植物引入阶段、适生阶段、扩散阶段、危害阶段和防治阶段进行评估。并对互花米草入侵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进行示范评估,其评估风险分值为86,入侵风险等级为一级,极高风险,应禁止引进,实行检疫。构建的体系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外来植物的风险等级水平。
- 陆琴燕刘永李纯厚陈作志徐姗楠
- 关键词:互花米草外来植物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红树林
-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被引量:21
- 2010年
- 养殖容量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数据,构建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耦合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系统特征,并估算了该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生态通道模型由14个功能群构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05。系统内各营养级间的平均能流效率为6.9%,其中7.2%来自碎屑,6.6%来自于初级生产者,能流转化效率低的原因在于系统大部分能量回流至碎屑,表明系统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的特征统计学参数: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8.021,结合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43)、Finn'循环指数(FCI=0.26)和能流平均路径(MPL=2.139),综合表明该生态系统尚处于发育初期。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本研究定义养殖生态容量为不显著改变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或能流通量时的最大现存量。结果表明,系统中尼罗罗非鱼、草鱼、鲢和鳙的养殖生态容量分别为5.82t/hm2、1.81t/hm2、2.62t/hm2和4.76t/hm2。
- 徐姗楠陈作志郑杏雯黄小平李适宇
- 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学意义被引量:21
- 2010年
- 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从以下5个方面阐述了底栖动物(尤其是相手蟹)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维持系统初级生产;2)丰富系统有机物生产;3)影响红树植物生长;4)降低幼苗竞争压力;5)改变沉积物性质。除传统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个体生物学研究外,目前红树林底栖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正逐步向红树林沙蟹等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间关系、底栖生物区系与栖息地间相互关系研究发展。有必要重新认识蟹类的生物扰动对红树林更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积极意义。
- 徐姗楠陈作志黄小平李适宇
- 关键词:底栖动物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学意义
- 一种分子筛联合海藻炭分级催化热解生物质制备轻质芳烃与单酚产品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子筛联合海藻炭分级催化热解生物质制备轻质芳烃与单酚产品的方法。本发明的催化热解方法为先采用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将生物质在低温区间热解挥发分较大程度地转化为轻质芳烃,再用改性海藻炭催化剂...
- 徐姗楠曹斌刘永郑诣杰王爽
- 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8年
-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2016年利用底拖网对大亚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春秋季略有不同。其中,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106 574ind/km2),春季次之(17 361ind/km2),冬季最低(4 615ind/km2),而秋季为12 702ind/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夏季最高(632.62kg/km2),秋季次之(344.90kg/km2),冬季最低(115.39kg/km2),而春季为156.02kg/km2。其中,秋季鱼类平均体质量最大(27g),夏季最小(6g),春季和冬季分别为9和24g。从空间分布上看,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湾中部海域最高(72 273ind/km2),沿岸海域次之(50 905ind/km2),湾口海域最低(18 074ind/km2);而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分布特征则是沿岸海域最高(673.90kg/km2),湾中部海域次之(404.24kg/km2),湾口海域最低(170.78kg/km2)。其中,沿岸海域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1.4g,湾中部海域为8.1g,而湾口海域为10.8g,这与各区域栖息环境、鱼类组成和捕捞压力有关。当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以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小型鱼类为主。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发现,近30多年来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为312.23kg/km2,低于1985年(42 317.49kg/km2)、1992年(3 414.20kg/km2)和2003—2004年(5 033.33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9g,低于1985年(18g)、2003—2004年(10.09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捕捞开发、栖息地破坏因素引起的,也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某种适应性响应。
- 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徐姗楠李纯厚
- 关键词:鱼类资源小型化
- 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
- 一种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所述的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由如下操作步骤:采集江蓠苗种,江蓠苗种运输,海区驯化,在富营养化海区筑坝围海,隔断外海潮流,进行生态修复。在富营养化的海区中大...
- 何培民徐姗楠罗坤田千桃吴维宁
- 文献传递
- 一种利用电厂排烟及灰分培养藻类并制取生物柴油的系统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电厂排烟及灰分培养藻类并制取生物柴油的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分别具有进口和出口的藻类培养调制装置、藻类培养容器、粉碎切割设备、搅拌设备和高压反应釜,藻类培养调制装置的进口包括用于输入电厂锅炉燃烧产生...
- 徐姗楠王爽孙超群张喆
- 文献传递
- 上海世博园区景观水系生态要素的构建被引量:9
- 2008年
- 根据世博会总体规划,应用水生态学原理,结合黄浦江区位、水文气候特征,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与水生态工程集成技术,注重自然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综合利用,将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融合,构建世博园人工水系生态生物群落要素,营造水体生态景观,以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水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城市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协调发展,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思想,塑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 张饮江何培民徐姗楠
- 关键词:风景园林上海世博园水生态景观生态生态要素
- 胶州湾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8年
- 为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12个站位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为17种、9种和3种,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各1种。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青岛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优势度分别为0.02、0.147和0.024。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76.7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5 g/m^2。水平分布显示,栖息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近岸海域、湾外海域、湾内离岸海域,生物量水平分布湾外海域>湾内海域。多样性指数(H')取值为1.19~3.54,平均值为2.65;丰富度指数(d)取值为0.91~2.29,平均值为1.47;均匀度指数(J′)取值为0.46~1.00,平均值为0.87。根据Cluster结果,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4个群落。ABC曲线显示,群落Ⅰ受到严重的扰动(H'=1.65),群落Ⅱ(H'=2.84)和群落Ⅲ海域(H'=2.32)有轻微的扰动,群落Ⅳ未受干扰(H'=3.54)。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溶解有机碳(DOC)、中值粒径和Zn含量(r=0.524)。胶州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需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价。
- 符芳菲李纯厚徐姗楠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