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臣
- 作品数:28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缝隙及跨越——以利益法学观为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民事纠纷的发生表明了当事人对利益状态的不满或者是对实体法效力的挑战和质疑,这足以构成司法救济介入的逻辑前提。无纠纷便无诉权,无诉权便无审判权,诉权与审判权存在着互动式的紧张关系,两者需要进行有效地对接才能完成诉讼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概念法学认为,法官仅需采用"三段论式"的推理便可以对是否救济以及如何进行救济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利益法学认为,由于立法者对利益的安排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当事人的诉求力与法院审判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因此有必要对审判权重新界定,以跨越该缝隙。
- 徐德臣
- 关键词:利益法学审判权
- 公证档案与隐私权的保护 以威斯康辛州公证法为样本的考察
- 2012年
- 一、一场关于信息控制的跨世纪战争:公证制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根据美国律师协会期刊,关于谁来控制个人信息的更大战争将在下一个世纪继续进行。在这场战争中,涉及到的公证问题有很多,例如到底是由公证员还是雇主来控制公证档案?在抽象的层面上,这涉及到公证档案的性质、要求披露公证档案的申请在何种情形下可以被批准、有没有具体规则对申请程序与条件加以控制等问题。包括威斯康辛州在内的很多州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一提供解决的方案,
- 徐德臣展望
- 关键词:公证档案公证法隐私权社会背景
- 平台经济下“二选一”行为的反垄断法律规制被引量:3
- 2023年
-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吸引了庞大用户群体、创造了巨额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出现了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和趋势。剥削强制型“二选一”行为,就是电商平台尤其是大型电商平台强制要求商户实施的用来排挤、打压具有竞争关系的电商平台的手段,造成其他电商平台市场进入障碍。本文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对“二选一”行为的概念和违法性加以剖析和厘清,结合反垄断法修订完成背景,对“二选一”行为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垄断协议两方面进行规制。
- 王姿茜徐德臣
- 关键词:电商平台垄断协议《反垄断法》
- 证据失权的司法生态之省察被引量:1
- 2014年
- 若说证据失权在中国缺乏适于生长的土壤,偏偏它又一直跃然于法律文本之上。若说它已然有足够的理由面对正当性的指责,可在对其司法运作现状观察之后却发现,立法者的愿望终成虚话。在具体案件之中,法官依然没有像立法者所期待的那般"机智"而"勇敢"地就证据失权作出裁断。对当下司法生态考察和分析的结果显示,法官并未完整地展示其三个"自由裁量权"是如何在立法者所设定的三条"底线"之上运作的。这大概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时的纠结心态。是故,只有放弃实质正义的迷思,承认并尊重形式正义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证据失权才能在民事诉讼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
- 徐德臣
- 关键词:证据失权自由裁量权实质正义形式正义
- 博客名誉侵权法律责任研究
- 2008年
- 博客既是一种网站,又像是一种新型杂志。如果其传播的信息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是否以及怎样适用于传统的侵权法,是司法实践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当网络和博客发表了第三人提供的对他人构成诽谤的信息,根据美国当前的立法和判例,ISPs和博客开办者对受害人只承担散布者的责任,即故意责任。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再给ISPs或者博客开办者这种特权,一方面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对互联网进一步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让博客的开办者对其公开的第三人的信息承担严格责任或者过错责任。
- 杨春然徐德臣
- 关键词:名誉权侵权责任传统媒体
- 美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研析--基于制度发展历程的考察
- 以'调解、仲裁、微型审理、中间人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在美国环境纠纷解决中运行效果显著,其成长历程是是一个'社会需求—个案推动—司法回应—立法支持—普及发展—影响社会'的良性循环过程.民间组织在环境纠纷...
- 李昌超徐德臣
- 关键词:民间组织公众参与
- 文献传递
- 再论环境诉权--以生态中心主义为背景被引量:5
- 2015年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无力缓和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境况的回应,它对于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表明,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无法有效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在生态中心主义下对"环境"重新界定,通过对环境法益的恰当概括对环境权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从民事诉讼程序的角度对环境诉权作出安排,成为一种可行的进路。
- 徐德臣朱伯玉
-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环境诉权公益诉讼
- 渎职罪中“徇私”问题探析
- 2017年
- "徇私"是徇私舞弊类渎职犯罪中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梳理学界"徇私"性质的争论,指出各自的合理性与缺陷,进而论证了动机说;针对"徇私"范围分歧,认为"徇私"既包括"徇个人之私",也包含"徇单位之私";并根据体系解释了"徇私"包含"徇情";从完善相关立法上,主张"徇私"不列入犯罪要件,设置为量刑情节和增设单位犯罪。
- 徐伟刘峰徐德臣
- 关键词:徇私渎职徇私舞弊动机
- 论公证债权文书的功能扩张与可诉性——以新制度主义变迁理论为契合点被引量:7
- 2011年
- 公证文书功能的扩张是公证制度变迁的主要表现,这种变迁的直接后果便是对传统诉权理论的冲击。以新制度主义变迁理论为视角,重新诠释公证文书制度的供给与均衡,并阐释公证债权文书在法律上的功能扩张,已突破其原有的证明力功效。在公证文书中,债权人是以公证的成本换取债务人放弃诉权的承诺,立法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在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需要对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一定限度内的法律关系纳入到该制度中。应承认强制执行公正债权文书的可诉性,但新制度主义的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机制又要求其应有一定的限度。
- 朱伯玉徐德臣
- 关键词:债权文书公证新制度主义强制执行力可诉性
- 双师同堂理论解构——以法学教育与定分止争内在逻辑为中心被引量:13
- 2015年
- 法学教育在传统上倾向于将理论与实务、实体与程序"分而治之",这不符合法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本质上看,法律知识的获得非常类似于定分止争过程之内在逻辑,这种逻辑要求定分止争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必须在恰当的时机同时嵌入教学过程。由于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定位模糊、方式僵化、学生与司法实践对接缓慢等痼疾,近年来法学教育开始了双师同堂的实践探索。双师同堂不仅是教学主体的量增,更意味着理论与实务同堂、实体与程序同堂以及法律与生活同堂。双师同堂包含着深刻的理论意涵,应成为常态教学模式。
- 朱伯玉徐德臣
-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协同教学定分止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