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祥君

作品数:12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脏
  • 3篇置换术
  • 3篇房颤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房肌
  • 2篇心脏病
  • 2篇室间隔
  • 2篇室间隔缺损
  • 2篇缺损
  • 2篇细胞
  • 2篇先天性
  • 2篇慢性
  • 2篇基因
  • 2篇间隔缺损
  • 2篇二尖瓣
  • 2篇二尖瓣置换
  • 2篇二尖瓣置换术
  • 2篇房间隔
  • 2篇房间隔缺损

机构

  • 5篇贵州省人民医...
  • 5篇贵阳中医学院...
  • 3篇广东省医学科...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暨南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太和医院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曾祥君
  • 5篇种朋贵
  • 4篇吴岳恒
  • 3篇虞华
  • 2篇汤顺清
  • 2篇肖学钧
  • 2篇丁瑜
  • 2篇王信杰
  • 2篇张灵敏
  • 2篇秦成名
  • 2篇余细勇
  • 2篇高鸿
  • 2篇麦丽萍
  • 2篇黄焕雷
  • 1篇武长礼
  • 1篇张正刚
  • 1篇杨艳
  • 1篇郑文庆
  • 1篇谭静
  • 1篇方彦鹏

传媒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的制备及降解性能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种子细胞能否成功黏附于支架材料表面,与支架材料的降解性能密切相关。目的:制备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并观察其体外降解性能。方法:将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和偏磷酸钙按50∶50混合均匀,完全溶解于氯仿后,搅拌均匀,倾倒在培养皿上,干燥后即成多孔膜。将其置于循环装置中,流速为0.30m/s,管路内灌满37℃生理盐水50mL。结果与结论:流场作用多孔复合膜2,4,8,16,24h后,其失重率分别为4.5%,5.6%,6.9%,9.6%和10.6%;扫描电镜显示,降解24h后,表面偏磷酸钙微粒已降解完全或脱落,而内凹偏磷酸钙微粒仍嵌入在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复合膜内,复合膜表面直径2μm的微孔基本不见,直径30~50μm的大孔基本未变,但孔隙边缘变得圆滑;水静力称重法计算出降解实验前后复合膜吸水率、显气孔率和密度分别为降解前的40.6%,46.3%,1.14g/cm3和降解后的51.6%,54.1%1.05g/cm3。说明实验制备的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降解早期以偏磷酸钙降解为主,降解过程中孔内微丝易降解或断裂。
吴岳恒张灵敏曾祥君麦丽萍武长礼汤顺清余细勇
关键词:降解复合膜吸水率显气孔率
超声心动图联合增强CT对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ECG)联合增强CT对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4例APVC患者,术前均接受ECG检查,其中18例联合增强CT检查,统计诊断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34例APVC患者中,ECG正确诊断28例(28/34,82.35%),漏诊3例(3/34,8.82%),误诊3例(3/34,8.82%)。经ECG联合CT诊断的18例患者中,单独经ECG正确诊断15例(15/18,83.33%),无漏诊,误诊3例(3/18,16.67%);ECG联合CT正确诊断17例(17/18,94.44%),无漏诊0例,误诊1例(1/18,5.55%)。结论ECG联合增强CT可准确诊断APVC。
谭静谭洪文杨艳曾祥君杨阳吴强
关键词:肺静脉血管畸形超声心动描记术
老年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对TNF-α、IL-6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分别于建立体外循环前(T1)、建立后30 min(T2)、停机时(T3)及停机后2 h(T4)、6 h(T5)及24 h(T6)采集桡动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及IL-6水平,采用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比较患者在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血清TNF-α水平在T1时刻最低,于T2时刻开始升高,于T4时刻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开始下降(T5),并于T6时刻再一次升高,但仍显著高于T1时刻(P<0.05);血清IL-6水平在建立体外循环后迅速上升,于T5时刻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T6时刻仍显著高于T1水平(P<0.05);中性粒细胞数量在体外循环建立后出现升高,于T4时刻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下降(T5),于T6时刻再一次升高(P<0.05);血清TNF-α峰值水平与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631,0.657;P<0.05);血清IL-6峰值水平与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535,0.609;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促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血清TNF-α及IL-6水平升高,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越加重TNF-α、IL-6的释放,加重术后炎性反应。
曾祥君吴岳恒种朋贵虞华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细胞
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直视手术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治疗儿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5年8月该院儿童先天性ASD、VSD直视修补手术110例,其中观察组行胸骨下段小切口60例,对照组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50例。结果 ASD、VSD修补术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切口长度短、术后1d引流量少,而手术时间稍长,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死亡;随访1年,对照组5例儿童出现不同程度鸡胸而观察组无明显胸骨畸形。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ASD、VSD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安全性高。
曾祥君王信杰虞华种朋贵丁瑜罗弘欣黄才智杨建新
关键词:胸骨下段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经胸微创封堵治疗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评估在食道心脏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经胸微创封堵心脏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并引导封堵伞的放置,评价手术效果,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 44例患者中43例先天性间隔缺损(室缺28例,房缺16例,其中1例为室缺合并房缺患者)封堵成功,1例室缺患者中转为心内直视手术。手术时间22~48 min,手术切口2~4.5 c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5 h,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术后住院时间2~6 d。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病例随访1~12个月,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无封堵术导致的瓣膜返流及心律紊乱。结论在食道心脏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手术治疗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曾祥君丁瑜虞华王信杰种朋贵郑文庆方彦鹏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微创心脏超声
偏磷酸钙纳米粒子的细胞相容性
2013年
背景:偏磷酸钙具有优异的细胞相容性能和降解性能及细胞亲和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多孔偏磷酸钙孔洞内生长和增殖,但有关偏磷酸钙纳米粒子的研究较少。目的:制备纳米级偏磷酸钙微粒,通过流式细胞术快速检测不同浓度纳米级偏磷酸钙微粒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湿法球磨法制备偏磷酸钙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将偏磷酸钙纳米粒子混入CYAGON OricellTM基础培养基,使得偏磷酸钙纳米粒子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1,0.1 mg/L,将其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7 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偏磷酸钙纳米粒子质量浓度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采用湿法球磨法成功制备了偏磷酸钙纳米粒子,直径为10-30 nm,粒径分布较均匀,分散性较好,但晶体形状不规则;X射线衍射分析晶相检测其主晶相为β-Ca(PO3)2晶体。10 mg/L质量浓度组细胞G0/G1和G2/M比例高于1,0.1 mg/L质量浓度组(P<0.01);10 mg/L质量浓度组细胞早期、中晚期、总细胞凋亡率高于1,0.1 mg/L质量浓度组(P<0.01);说明偏磷酸钙纳米粒子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有影响,当其质量浓度从1 mg/L增加至10 mg/L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
吴岳恒麦丽萍陈鹏张灵敏黄焕雷曾祥君汤顺清肖学钧余细勇
关键词:生物材料纳米生物材料流式细胞术凋亡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左心耳内翻血栓清除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左心耳内翻血栓清除器,包括通过半球状关节相连的两钳臂,所述半球状关节前端分别安装有相配合的无损伤齿和半球形钳头,还包括一与半球状关节活动连接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固定装置本体一侧纵...
曾祥君
文献传递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前营养风险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状况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分析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营养风险评分进行分组,总评分<3分为无营养风险组,总评分≥3分为营养风险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营养风险状况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康复时间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营养风险组176例,无营养风险组159例。营养风险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115例(65.3%)对36例(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76例(43.2%)对23例(14.5%)、平均住院日比较[(21.52±8.12)vs.(12.32±7.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NYHA)Ⅲ~Ⅳ(OR=1.62,95%CI:1.221~2.354)、入院二尖瓣狭窄程度(OR=6.57,95%CI:5.863~8.412)、入院饮食状况(OR=0.324,95%CI:0.216~0.501)、失眠(OR=0.603,95%CI:0.411~0.916)是发生术前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入院症状重、入院心功能Ⅲ级~Ⅳ级、入院饮食状况和失眠不良的二尖瓣置换患者易发生营养风险,术前NRS2002评分≥3的患者出现使用呼吸机时间延长,ICU滞留时间延长及术后住院超过30d的可能性增大。
张正刚朱西安高鲁方王崇刚向道康曾祥君
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营养风险
慢性心房颤动心房肌胶原基因表达的芯片研究
2014年
目的: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肌胶原基因表达的模式转变。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右心耳标本行表达谱芯片检测,获取胶原基因簇表达数据行主成份、显著差异基因、层级聚类和GO分类分析。结果:显著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人慢性房颤心房肌胶原簇基因差异表达的基因达14条,其中11条上调,3条下调;主成份分析和层级聚类表明,慢性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心房肌胶原基因表达模式明显不同;基因本体分析显示,胶原的合成、降解及胶原纤维的构成等生物学过程参与房颤形成。结论:房颤心房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增多,各型胶原比例失调,在房颤形成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种朋贵曾祥君高鸿秦成名
关键词:心房颤动胶原基因芯片主成份分析
七氟烷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需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48例(ASA分级Ⅱ-Ⅲ级),分为研究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麻醉维持,研究组吸入七氟烷1.0%-3.0%,观察组吸入异氟烷1.0%-3.0%,按需间断推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24 h内房颤事件的发作次数。同时,在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后6 h及24 h分别收集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房颤事件的发作率下降(16.7%)明显低于观察组(62.5%,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CRP及TGF-β1在麻醉诱导前及体外循环后6 h表达均明显升高,而24 h后逐渐下降,但研究组升高和下降趋势均无观察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具有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瓣膜置换术房颤事件发生率,其可能与抑制CRP及TGF-β1表达相关。
种朋贵曾祥君陈丹慧秦成名高鸿
关键词:七氟烷麻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