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
-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工业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从管理效能视角构建学生工作中的师生关系被引量:5
- 2008年
- 专职学生工作的教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有着职业的优势和天然的纽带,但工作现实中师生存在着相互疏离、甚至偶尔发生冲突的现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管理效果,就要理顺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以亲和力建立"师威",注重制度的工具性和情感管理的柔韧性的结合,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 周霞李克林陈鸿
- 关键词:管理效能师生关系
- 论高校社团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效应被引量:2
- 2008年
-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塑造与激励、凝聚与辐射等效应。高校社团是潜在教育的一环,在非智力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培养多元智能的场所,高校的社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与情景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隐性效应,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陈春琳薛勇李克林
- 关键词:社团文化
- 鲁锦服装与室内织物的配套设计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鲁锦是一种民间手纺、手织、天丝染色的纯棉织物,俗称老粗布。对鲁锦产品服装与室内织物的配套设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档次,还可以带动产品的系列发展,刺激消费,丰富生活。服装与室内织物的设计是相通的,深入理解鲁锦的民间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对鲁锦产品进行系列开发,使其适应范围更广。
- 马雪艳冯伟一李克林
- 关键词:服装设计
- 浅析山东沂蒙彩印花布的继承与发展
- 2009年
- 彩印花布通过手工染色而形成的印染面料,是沂蒙山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风情和民族特色。通过深入了解彩印花布的民间文化内涵,从其生存现状、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来分析其发展道路,提出走品牌道路的构想。
- 马雪艳李克林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之我见
- 2008年
- 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明确入学教育的任务、掌握入学教育的特点、充实入学教育的内容、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学生工作干部要紧紧抓住帮助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一基本问题,不断探索与研究新生入学工作的规律,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 李克林马雪艳
- 关键词:入学教育
- 庆阳香包艺术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庆阳香包刺绣,作为西部名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黄土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内涵和悠古的历史风情、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色彩图案、刺绣技艺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通过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的民间文化内涵,对其进行了品种分类。提出要把民间艺术文化永远传承下去的构想也为响应自2003年以来我国提倡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活动尽一点绵薄之力。
- 马雪艳冯伟一李克林
- 关键词: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 浅析山东沂蒙彩印花布的继承与发展
- 2009年
- 山东沂蒙山区彩印花布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为了探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本文从其生存现状、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来分析其发展道路,提出走品牌道路的构想。
- 马雪艳李克林
- 关键词:文化
-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策略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要求。高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体制上、条件上支持成果转化。目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在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内部机制、增强持续创新服务能力、加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和服务等方面着手,有效整合学校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促进技术转移中心的高速发展。
- 李克林马雪艳
- 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 对庆阳香包的历史文化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庆阳香包刺绣,是黄土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内涵和悠古的历史风情、民族特色。本文主要通过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的民间文化内涵,提出要把民间艺术文化永远传承下去的构想。
- 马雪艳冯伟一李克林
- 关键词:庆阳香包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职学生工作有效性的探索被引量:2
- 2009年
-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对高职学生在价值观念、心理健康、学习动力、层次定位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工作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 马雪艳李克林
-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