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双君

作品数:16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气旋
  • 8篇热带
  • 6篇热带气旋
  • 5篇准双周振荡
  • 4篇降水
  • 3篇MCS
  • 2篇地面辐合线
  • 2篇中尺度
  • 2篇特征及成因分...
  • 2篇强降水
  • 2篇热带大气
  • 2篇热带气旋路径
  • 2篇热带气旋生成
  • 2篇极端降水
  • 2篇季节内振荡
  • 2篇辐合
  • 2篇辐合线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暴雨

机构

  • 11篇湖北省气象局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三峡梯调通信...

作者

  • 16篇李双君
  • 8篇王孝慈
  • 5篇孟英杰
  • 4篇陶丽
  • 3篇张家国
  • 2篇许冠宇
  • 2篇王继竹
  • 2篇吴涛
  • 1篇濮梅娟
  • 1篇刘希文
  • 1篇李波
  • 1篇韩芳蓉
  • 1篇黄小彦
  • 1篇钟敏
  • 1篇周金莲
  • 1篇夏瑛
  • 1篇韦惠红
  • 1篇王珊珊
  • 1篇王珏
  • 1篇韩艳

传媒

  • 3篇气象
  • 3篇干旱气象
  • 3篇暴雨灾害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2
  • 4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QBW与ISO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的影响
本文利用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场资料,ECMWF逐日风场(850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数据,参考Wheeler和Hendon提出的MJO指数,通过Multiva...
李双君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季节内振荡热带气旋
文献传递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被引量:16
2022年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湖北省2007-2015年雷暴大风的天气类型、时空分布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箱线图展示的结果分区域分季节讨论了各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雷暴大风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斜压锋生型、准正压型,其发生在3-8月,其中夏季(6-8月)雷暴大风占其全年总数的78%;一天中,其主要发生在15-19时,峰值在16时;雷暴大风空间分布不均,其高频中心位于鄂西南的宜昌和鄂东的黄石。(2)各型雷暴大风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斜压锋生型主要出现在春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准正压型主要出现在夏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在鄂西北发生最多,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在宜昌地区、江汉平原、鄂东均出现较多,准正压型和斜压锋生型在鄂东发生最多。(3)高空冷平流强迫型雷暴大风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和中低层(925-5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5))较大,850 hPa露点温度(T_(d85))偏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的S_(L95)、K指数均较大;准正压型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S_(L95)、低层(925-7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7))较小;斜压锋生型的S_(L95)和S_(L97)均较大。(4)湖北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K指数、ΔT_(85)、CAPE的阈值分别为35℃、25℃和925 J·kg^(-1),鄂西北、鄂东的对流参数离散度较大,按区域归纳各型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阈值,对当地雷暴大风预报预警更有指导意义。
韦惠红许冠宇刘希文张家国李双君姜杰
关键词:雷暴大风环境参数
湖北省夏季引发极端降水的MCS统计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2008—2018年4—9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挑选了引发湖北省极端降水过程的70例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重点研究了线状MCS成熟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5类线状MCS中邻接层状云降水AS(adjoining stratiform)发生比例最高,前导层状云降水LS(leading stratiform)、平行层状云降水PS(parallel-stratiform)所占比例最少。(2)MCS多集中在6个区域发展,多在武陵山东南侧、大别山南坡、幕阜山北坡及江汉平原一带形成,由生成地向东或东偏南方向移动,部分准静止后向建立型BB(back building)类MCS从发生到消散基本维持在原地。(3)从月季变化来看,6月和7月引发极端强降水的MCS个例最多,4月和9月的个例数最少。(4)MCS的平均生命史为5~8 h,多发于下午至傍晚;夜间、午夜前后为成熟高峰期;极端降水多在夜间发生,松滋、天门和红安市为极端降水多发地。
王孝慈李双君张家国
关键词:极端降水MCS统计特征
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主要天气系统类型分析被引量:40
2018年
利用2008—2015年5—9月湖北省60例极端降水过程常规观测和物理量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主要应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过程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机制、热力动力特征及强降水形成及维持原因,归纳出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天气类型主要有锋面气旋、西南涡切变、西南涡-东北气旋、暖倒槽和登陆台风5类,其中前两类是最主要的极端降水类型。同时,指出不同天气类型控制下天气预报要关注的重点:(1)在锋面气旋类中,江淮气旋的发展是梅雨锋上重要的扰动系统,但梅雨期因冷空气势力弱江淮气旋并不强烈,分析时很容易忽视;(2)在西南涡切变类中,西南涡、新生涡和低空急流是梅雨锋切变线上重要的扰动系统,降水落区的差异与不同扰动系统的影响有关;(3)西南涡-东北气旋类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两个系统结合部位,且极端降水绝大部分仅出现在梅雨锋西部;(4)暖倒槽类主要是局地极端降水,降水落区大多位于鄂西山地-江汉平原西部间过渡带。(5)登陆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有利形势,加上特殊地形作用,是强降水得到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
张家国王珏吴涛周金莲钟敏王珊珊黄小彦李双君韩芳蓉王孝慈
关键词:极端降水天气尺度系统锋面气旋
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简称ECMWF)逐日风场(850 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数据,参考Wheeler and Hendon(2004)提出的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通过多元EOF方法定义热带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简称QBW)指数,诊断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QBW不同位相对于TC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TC主要生成在QBW对流湿位相中,集中位置随QBW向西北的传播而向西北移动。在QBW位相phase1中,南海上空盛行QBW反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伸,其西南侧偏东南气流受QBW反气旋性环流东北侧气流抑制,生成在副高南侧的TC首先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移动至近海,在西南季风以及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作用下顺时针北折,因此在140°E以西转折类路径的TC比例最高;而在phase3中,西太副高偏东,南海上空盛行QBW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南侧气流强度受QBW气旋东北侧气流影响增强,季风槽偏东,140°E以东转折类的TC比例最高。本文还对TC个例中的QBW流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当QBW气旋或反气旋环流中心同TC中心一致时,热带气旋路径会发生突然的右折。
陶丽李双君濮梅娟夏瑛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热带气旋
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宜昌大洪水暴雨过程的特征及天气成因
2024年
为揭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大洪水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宜昌控制站雨洪规律,加深对宜昌站大洪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发生在岷沱江、嘉陵江流域的19例致洪暴雨过程特征、雨洪关系、致洪暴雨源地及下垫面特征、天气系统配置等。结果表明:宜昌作为长江流域主要控制站,当前期起始入库流量达到19000 m^(3)·s^(-1)以上,且刚好遭遇连续性暴雨过程,则发生大洪水概率会显著提高。从岷沱江或嘉陵江的连续性暴雨过程开始至洪峰产生所需时长平均在6 d左右。暴雨持续时间和累计面雨量与洪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每次大洪水的形成都需要一次持续3 d以上的暴雨过程,多数在4~6 d。大洪水过程全部发生在7—9月。致洪暴雨过程以准静止类雨带为主,其次是东移类和转向类。89%的过程雨带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降水中心源地与特殊地形关系密切,主要分布于3处:岷江下游与青衣江交汇处,转向类降水多发;嘉陵江中下游、涪江流域及渠江流域,多以准静止类为主;涪江中游及渠江流域北部,东移类暴雨过程多发。孟加拉湾热带低压系统的存在对上游产生连续性暴雨至关重要,其次是南海地区的低值系统,两者参与过程占比达68%。低压系统不仅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带来充足能量和水汽,其东侧水汽的卷入容易在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触发低涡,再配合特殊地形,产生强的上升运动。降水过程分为准静止持续性降水和移动性持续降水2类。易发大洪水的天气概念模型有3类:Ⅰ型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风短波东移触发暴雨型,Ⅱ型为青藏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触发暴雨型,Ⅲ型为低层偏东气流暴雨型。
王孝慈孟英杰孟英杰王继竹李双君
关键词: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
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TC路径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NOAA 的逐日OLR 场资料,ECMWF 逐日风场(850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数据,参考Wheeler 和Hendon 提出的MJO 指数,通过多元-EOF 方...
陶丽李双君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热带气旋
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TC路径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NOAA的逐日OLR场资料,ECMWF逐日风场(850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数据,参考Wheeler和Hendon提出的MJO指数,通过多元-EOF方法定义热带准双...
陶丽李双君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热带气旋
文献传递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吴涛许冠宇李双君魏凡
关键词:江淮气旋
武汉地区4次低质心类短时强降水对流风暴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22年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和逐5 min观测资料、长江中游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SWAN拼图产品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武汉地区4次低质心类短时强降水对流风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诱发的对流系统特征不同,低层暖强迫造成的斜压不稳定背景下,环境条件高能高湿,雷暴冷池的积累有利于稳定性降水前沿触发线状强对流;斜压锋生天气背景下,冷暖剧烈交汇使得大气斜压性显著增强,地面多有中尺度气旋波发展,锋区冷区稳定性降水中多伴随短时强降水,而暖区能量、湿度条件更好,易诱发短时强降水等分散性强对流;准正压天气背景下,大气斜压性弱,环境高能高湿,多由近地面层流场强迫和局地热力差异触发剧烈的热对流活动。从对流风暴雷达回波特征和降水特征来看,TS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移速较快,短时强降水范围小;准静止类表现为带状走向的大范围层状云回波稳定维持,中间伴有多个积云对流生消迭代,每一阶段降水增强都与新生对流单体途经武汉站点相对应;组织合并类在回波合并时,意味着短时强降水的发展增强,合并后的回波形态和走向影响着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不同的环境背景、触发诱因和组织形态下,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锋面特征和对流触发位置的不同导致温度变化特征差异。地面中尺度系统对于MCS的触发、组织发展有重要作用,其生消演变相对于MCS在时间上通常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关注地面辐合线、温度锋区等地面中尺度系统,对于预判MCS的触发、组织形态的演变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王孝慈李双君孟英杰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地面辐合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