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
- 作品数:52 被引量:79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论鲁迅的过客意识与杂文写作
- 2023年
- 鲁迅主体意识中的过客意识不仅反映在小说和散文诗中,而且以复杂的形态存在于杂文中。其过客意识既反抗绝望和速朽,又有将绝望对象化的审美态度;既充满怀恋,又有介入现实和历史的意图。这使得鲁迅在杂文中的主体意识是矛盾的,既甘于绝望,又对未来充满希望。鲁迅充分体认个人主体性的限度,并通过杂文写作产生对历史主体和集体政治的独特认识。因此,鲁迅自觉在历史之中,摆脱了形而上学的哲思,进入对于希望的实践维度,其杂文写作也因此成为集体事业的一环,足以抵挡无穷的时间和历史的消蚀。
- 李国华
- 关键词:反抗绝望个人主体性过客杂文写作审美态度哲思
- 为什么奇迹没有发生?──孙玉石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 2011年
- 一、构建文艺的生态平衡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孙老师,您好。借着这次您的17卷本((孙玉石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会,想请您谈谈您的新诗研究以及您对当下新诗研究的一些看法。您是新诗研究的大家,影响了几代学者跟进的研究,影响了几代学生。您曾经说过,《野草》研究是您新诗研究的一个重要入口。在《野草》研究中,
- 孙玉石李国华
- 关键词:访谈录新诗研究生态平衡
- 鲁迅言说“中国”的话语形态论析——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
- 2021年
- 鲁迅杂文作为现代中国的"诗史",是在地缘政治话语、国际话语、阶级话语、国民性话语、社会史话语等多重话语形态的博弈中成形的。本文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从全称判断、反讽句法、辩证逻辑、读者意识四个角度出发,对上述话语形态进行了论析,并倾向于认为鲁迅通过杂文写作重建了"中国"的历史面相和未来面相。
- 李国华
- 关键词:鲁迅杂文话语形态
- “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论《虹》与茅盾的心灵形式
- 《虹》是茅盾"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转变的心灵实践形式,梅行素通过集团主义重获时空的结局是茅盾以阶级分析的方式理解社会和写作《子夜》起点。梅行素是茅盾以意识形态重塑的时代女性。
- 李国华
- 关键词:女性心灵
- 文献传递
- 当代诗的“倦怠”及其他——有关青年诗人写作及感知状况的讨论被引量:3
- 2021年
- 姜涛:今天讨论的缘起,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夏天里,读到了国华评论砂丁的文章《"倦怠的稠密"》(发表于《文艺争鸣》2020年3期),其中对当代诗的观感、对"当代主体"困惑以及自我突破的体知,让我颇有一些共鸣。"倦怠的稠密"这个说法,取自砂丁的诗句,只是针对砂丁诗歌风格某一面向而论的,但感觉,当下年轻诗人的写作乃至当代诗本身,也不无类似的特征。这个说法似乎也有更大的延展性,顺带揭出了某种总体的写作处境。在发给大家的通知中,我用了这段时间被用滥的"内卷化"这个词,来表达这样的感觉。
- 姜涛李国华砂丁李琬
- 关键词:文艺争鸣青年诗人自我突破诗歌风格倦怠
-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的叙述与形式
- 2023年
- 周立波的土改小说《暴风骤雨》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其形式极为复杂,不仅包括对土改运动的远景、工作队的具体工作和土改运动中的元茂屯进行叙述的三个交叠层,而且蕴含着第一人称集体叙事,即“我们”的形式。作家以此有效表达了土改的情感政治,书写了农民在土改运动的人民内部关系及敌我关系中呈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而农民的美好品质作为小说中剩余物的存在,则再次说明《暴风骤雨》是一种丰富而细腻的文学。因此,对周立波《暴风骤雨》及其他类似作品进行严肃的形式分析和审美判断,是极为重要且必要的。
- 李国华
- 关键词:土改剩余物
- 文学性何为被引量:1
- 2023年
- 建构一个有足够弹性的文学性概念,将为文学及其从业者赢得崭新的空间。如何保证文学空间的活力,如何建构文学话语的自治权,就是建构文学性的关键议题之一。从功能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人类生存或面对生存的方式之一,与之同构的是人类一切必要的和冗余的生存方式。文学一开始就是人类生存系统中的冗余成分,虽非必要,但也缺不得。文学性应当建构的即是对于此种冗余性质的理解。如果建构得宜,文学从业者或可因之及己及物,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困境。
- 李国华
- 关键词:从业者学科
- 文学、1980年代与重建感性学--吴晓东教授专访被引量:3
- 2021年
- 采访人:李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东(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时间:2020年10月29日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一、人文主义时代的文学李国华(以下简称“李”):老师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以前听您说过,来中文系学习和您父亲对北大中文系的理解有关,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样一个私人的契机,和您真正来到北大中文系之后的体认有哪些关联,这里会不会包含着某种“初心”,或者说当时比较原始的、有新鲜感的东西?
- 吴晓东李国华
- 关键词:感性学人文主义
- “倦怠的稠密”——读《超越的事情——砂丁诗选2011—2018》被引量:1
- 2021年
- 阅读汉语当代诗常常让我感到倦怠,倦怠于诗人看似深刻的修辞、语法和句子背后轻飘飘的灵魂,而诗人自己却往往自居深邃,以为对一切洞若观火。由于这种倦怠感的蛊惑,我并没有多少耐心去面对当代诗,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当代诗有故意为之的隔膜。我有时会反省,这大概是因为我眷恋某种失败的经验,试图将当代诗语词的物质硬壳剥除。语词构成了当代诗的边界和限制吗?
- 李国华
- 关键词:倦怠感耐心语词
- 灵魂的讽喻——论鲁迅杂文的审美形式(之二)
- 2023年
- 鲁迅杂文作为灵魂的讽喻,既切己,又切人。所谓切己,指鲁迅杂文蕴藏着写作者本人鲁迅的精神现象,构成了灵魂的讽喻;所谓切人,则指鲁迅杂文写下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构成了现代中国精神现象的一种讽喻。而切己、切人之间交互沟通,使得鲁迅杂文中举凡社会时政、文人言议、身体发肤之议论都具有言此意彼的特点。而所谓意彼,是指鲁迅杂文在讽喻的意义上指向现代社会个体和集体的精神征兆。
- 李国华
- 关键词:鲁迅杂文讽喻现代中国人审美形式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