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培彩

作品数:45 被引量:492H指数:14
供职机构:天津市南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食管
  • 14篇中医
  • 13篇证候
  • 12篇胃炎
  • 12篇慢性
  • 11篇中医证
  • 11篇中医证候
  • 11篇反流
  • 7篇慢性胃炎
  • 6篇易激综合征
  • 6篇食管炎
  • 6篇综合征
  • 5篇食管反流
  • 5篇食管反流病
  • 5篇萎缩性
  • 5篇萎缩性胃炎
  • 5篇胃食管
  • 5篇胃食管反流
  • 5篇胃食管反流病
  • 5篇细胞

机构

  • 26篇北京中医药大...
  • 17篇天津市南开医...
  • 13篇北京中医药大...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天津中医药大...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延吉市中医医...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电力医院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5篇李培彩
  • 16篇唐艳萍
  • 14篇丁霞
  • 14篇苏泽琦
  • 11篇张声生
  • 10篇陈亮
  • 9篇张寅
  • 9篇吴震宇
  • 9篇郭强
  • 8篇卢小芳
  • 8篇杨磊
  • 8篇王佳佳
  • 7篇王晓迪
  • 7篇陈润花
  • 6篇刘婷
  • 6篇汪正芳
  • 6篇刘福生
  • 5篇王龙华
  • 5篇弓艳霞
  • 4篇赵鲁卿

传媒

  • 11篇中国中西医结...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中华中医药杂...
  • 4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延边大学医学...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三十届全国...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回顾研究发现,既往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纳入及排除标准不严格,难以保证西医"病"与中医"证"之间关系的对应性;基于部分学者经验的病例观察表(CRF)以获取Hp相关性慢性胃炎在自然状态下的四诊信息;对环境、发病季节、气候等有可能影响中医证候的因素考虑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对以单一证型进行统计分析,忽略了复合证型的存在,致使研究结果过于片面。
陈润花陈亮苏泽琦师宁李培彩郭强丁霞
关键词:慢性胃炎证候四诊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 lux disease,GERD)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集...
李培彩唐艳萍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证素
仁术健脾理气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仁术健脾理气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采用大承气汤灌胃+饮食失调法+郭氏夹尾应激法,诱导FD脾虚气滞证大鼠...
王佳佳张声生吴震宇卢小芳李培彩赵鲁卿常雄飞王跃旗
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肥大细胞-5-HT通路及离子转运的影响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patter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次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
李培彩
关键词:肥大细胞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疏肝健脾方5-羟色胺5-羟色胺4受体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
2025年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且易反复。为协助临床医生对该病进行精确、科学的诊断与有效治疗,本共识综合中医与西医视角,详尽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框架,以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策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唐艳萍时昭红李军祥李培彩吴继敏唐旭东肖英莲谢胜王邦茂魏玮弓艳霞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诊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的文献研究被引量:48
2016年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2005—2015年有关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对其中医证候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69篇,报告病例14 398例,报道证候类型14种,Hp感染相关疾病最常见证候是脾胃湿热证4 087例(28.4%)肝胃不和证3 928例(27.3%)、脾胃虚弱证3 248例(22.6%);Hp感染相关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慢性非萎缩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间,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及西部地区Hp感染相关疾病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为多见;Hp感染相关疾病的不同疾病间、不同地区间证候分布存在差异。
李培彩吴震宇卢小芳王佳佳汪正芳张恒钰杨雪张声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医证候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025年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内镜下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上移≥1 cm,并组织学证实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BE是食管腺癌目前唯一已知的癌前病变,其中伴肠上皮化生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更高。随着胃食管反流病的增加,我国BE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早期发现和有效管理BE,对预防和减少食管腺癌的发病有重要意义。但全球在BE的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由于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法,BE属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范畴。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及中医药治疗BE研究水平的不断进步,BE的治疗及预防已不是遥不可及。本文就BE的研究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作一述评,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明确的诊治思路。
唐艳萍刘琰李培彩
关键词:BARRETT食管中西医结合
21010例反流/烧心症状患者流行病学特点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反流/烧心症状患者的病因、流行病学、中医证候特点,并进行心理评价,探讨心理因素对该类疾患的影响,为临床鉴别真假反流、加强心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反流/烧心症状就诊于消...
唐艳萍刘丽娜李培彩刘茜魏晓东弓艳霞刘莹杨莉
关键词:功能性食管炎流行病学特点中医证候分布
Barrett食管混合反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025年
目的:建立一种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酸碱混合反流的大鼠模型。方法: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将模型组随机分为2组(模型甲、乙组),每组20只,均采用食管-胃-十二指肠吻合术进行造模。模型甲组手术操作过程中先进行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吻合1/2圈后进行十二指肠纵行切开,再吻合其余部分;模型乙组手术操作过程中先将十二指肠纵行切开,再行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观察模型甲、乙组术后1周大鼠体重及存活率。对存活率较高的模型组,将该组存活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丙、丁组),在术后第4周,模型丙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丁组予右旋糖酐铁(4 mg/kg/周)腹腔注射;分别饲养22周。考虑样本量及动物伦理情况,对模型丙、丁组再另外各追加10只大鼠扩充样本量,随机分组按照上述造模方式进行造模。在饲养期间对大鼠的精神行为、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及抓力等方面进行测量,从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于术后16周、22周处死部分大鼠,对大鼠食管组织进行肉眼观察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判断建模是否成功,确定最佳建模方法及建立周期。结果:模型甲、乙组大鼠术后生活质量良好,但体重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模型乙组死亡率(20%)较模型甲组低(40%)。将模型甲组随机分为2组(模型丙、丁组),每组8只,术后16周及22周模型丙组与丁组之间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及抓力等方面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模型丙与丁组间,术后22周与16周组内上述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丙、丁组大鼠食管肉眼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水肿伴斑块状突起,部分可见糜烂灶,且模型丁组术后16周和22周可见到部分黏膜呈橘红色,22周时更为明显。在模型丙组术后22周、模型丁组术后16周、模型丁组术后22周大鼠食管下端病理组织学苏木
刘磊唐艳萍弓艳霞杨磊李培彩李思琪
关键词:BARRETT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与消化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0年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GERD与消化道微生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GERD患者的食管菌群存在明显改变,GERD与小肠细菌过度增长(SIBO)、肠道微生态也有密切联系。消化道微生态改变可通过激活免疫炎性反应通路,影响食管及胃肠动力,提高内脏敏感度等多种机制,参与GERD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就GERD与消化道微生态的关系作一综述。
李培彩唐艳萍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肠道微生态精神心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