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思楠

作品数:7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大豆
  • 4篇相关基因
  • 4篇基因
  • 3篇生物信息
  • 3篇生物信息学
  • 3篇克隆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蛋白
  • 1篇再生过程
  • 1篇转运蛋白
  • 1篇细菌性斑点病
  • 1篇抗性
  • 1篇抗性评价
  • 1篇斑点病
  • 1篇NA
  • 1篇PAL
  • 1篇QTL
  • 1篇QTL定位
  • 1篇SOD
  • 1篇2,4-D

机构

  • 7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武小霞
  • 7篇李思楠
  • 6篇苏安玉
  • 6篇李文滨
  • 4篇张超
  • 4篇马彦龙
  • 3篇孙晶
  • 3篇刘明
  • 2篇李静
  • 2篇李沫
  • 2篇姜成涛
  • 2篇王敏
  • 1篇陈庆山
  • 1篇衣春生
  • 1篇王智
  • 1篇刘佳慧

传媒

  • 3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大豆科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外源2,4-D对大豆再生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寻找与大豆再生直接相关的基因,提高大豆转化率,解决大豆再生和转化困难的问题,以再生较好的东农50、再生较差绥农14两个大豆品种为材料,设计不同2,4-D浓度处理及不同取材时间,测定与大豆再生相关的IAA、SOD、PAL以及再生率指标。结果表明:东农50在2,4-D浓度为8 mg/L、12 h处理下IAA浓度最大,比对照增加了76.9%,在2,4-D浓度为4 mg/L、4 h处理下SOD酶活性增幅最高,比对照增加了50.9%,在2,4-D浓度为4 m/L、8 h处理下PAL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了76.4%;绥农14在2,4-D浓度为8 mg/L、2 h处理下IAA浓度最大,比对照增加97.1%,在2,4-D浓度为4 mg/L、12 h处理下SOD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23.8%,在2,4-D浓度为2 mg/L、4 h处理下PAL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53.9%。东农50和绥农14均在2,4-D浓度为4 mg/L时再生率最高,分别为87.6%和79.5%。依照该实验结果进行取材,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与大豆再生直接相关的基因,解释再生作用机理,解决大豆再生和转化受基因型限制的难题,为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化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李思楠张超马彦龙姜成涛王玲爽王传奇于以成李文滨苏安玉武小霞
关键词:大豆IAASODPAL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BIN2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根据前期实验获得的大豆Gm BIN2基因登录号,从大豆中克隆Gm BIN2基因的全长CDS序列,得到大豆Gm BIN2基因。对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 BIN2的启动子序列、氨基酸序列、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亲疏水性以及同源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 BIN2编码区c DNA长度为1 125 bp,编码374个氨基酸,Gm BIN2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析其蛋白功能结构域发现,Gm BIN2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催化域,为PKc-like超家族成员;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其与野生大豆亲缘较近。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研究Gm BIN2基因在大豆再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提高大豆再生效率提供依据。
王玲爽衣春生李思楠张超马彦龙金杨媚李文滨武小霞苏安玉
关键词:大豆GM生物信息学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ARF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测序技术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Gm ARF,并应用PLACE数据库、Interpro、expasy数据库、SOPMA、Phyre、Protscale、MEGA5等工具对该基因的启动子元件、编码氨基酸的功能、亲水性、等电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同源进化树及KEGG通路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其在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其前体序列具有很多与再生相关的响应元件,理论等电点为6.28,稳定系数为60.45,属于不稳定蛋白,Gm ARF编码的蛋白属于生长素蛋白,有一个B3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一个生长素响应因子,以及一个PB1结构域,二级结构中23.33%为α螺旋结构,49.67%为不规则卷曲,8.59%为α转角,18.42%为延伸链,三级结构共有194个氢键,9个螺旋结构,32个转角结构,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497,Gm ARF基因与苜蓿亲缘较近,其KEGG通路属于植物激素信号调节通路中色氨酸代谢途径,q RT-PCR结果表明在外源激素处理下,Gm ARF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说明Gm ARF基因作为正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再生过程。本研究的初步结果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高大豆再生率,建立稳定的大豆再生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思楠苏安玉于以成张超马彦龙王玲爽金杨媚李文滨武小霞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对拟南芥再生相关基因ESR1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得到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结果表明,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全长1 164 bp,转录区为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含有一个AP2/ERF结构域,属于AP2家族成员。对大豆叶片进行细胞分裂素处理,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表明细胞分裂素能明显促进GmESR1基因表达。
刘明苏安玉李静孙晶王敏李思楠李文滨武小霞
关键词:大豆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LEC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对拟南芥再生相关基因LEC进行同源序列比对,从大豆中克隆LEC基因两个成员的全长CDS序列,得到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 LEC1-a,Gm LEC1-b及Gm LEC2-a,Gm LEC2-b,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m LEC1及Gm LEC2基因核苷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亲水性和疏水性及进化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 LEC1-a编码区长度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Gm LEC1-b编码区长度为681 bp,编码226个氨基酸,Gm LEC2-a编码区长度为2 205 bp,编码734个氨基酸,Gm LEC2-b编码区长度为2 196 bp,编码731个氨基酸,Gm LEC蛋白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通过对LEC蛋白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Gm LEC1为H4超家族成员,Gm LEC2为B3超家族成员,并均与拟南芥属植物亲缘较近。
武小霞王敏陈庆山张超李思楠马彦龙孙晶刘明姜成涛李文滨李沫刘佳慧王智张希瑞苏安玉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抗性评价及QTL定位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筛选获得稳定抗细菌性斑点病种质和挖掘有效抗病基因,本研究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与‘绥农14’构建的全基因组回交导入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高压喷雾法接种丁香假单胞杆菌Psgneau001进行细菌性斑点病抗病性鉴定。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细菌性斑点病QTL定位,并针对定位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相关抗病基因的筛选和预测。结果表明: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位点与抗病相关(qbsd-D1a-1,qbsd-A1-1,qbsd-C2-1,qbsd-A2-1,qbsd-D2-1,qbsd-D2-2);分别位于1号(LG D1a)、5号(LG A1)、6号(LG C2)、8号(LG A2)、17号(LG D2)染色体上。经基因注释和筛选共获得41个候选基因,它们多与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蛋白(LRR protein)相关。本研究通过QTL初定位明确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相关区间,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梅宏瑶李思楠李沫潘校成苏安玉武小霞
关键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QTL
Na~+(K~+)/H~+转运蛋白NHX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1年
Na+(K+)/H+转运蛋白是液泡膜中的一种离子反向运输体,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负责Na+(K+)/H+交换的一种跨膜运输蛋白。Na+(K+)/H+逆向转运蛋白由NHX家族基因调控表达。过表达NHX家族基因能提高植物中Na+(K+)/H+逆向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质内pH值、维持Na+(K+)浓度、K+/Na+比、保持细胞膨压、控制细胞扩增的功能,是植物耐盐的关键因子。该文主要对Na+(K+)/H+逆向转运蛋白的发现、功能以及调控其表达的NHX基因的克隆、分类及其与抗旱耐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功能和作用机理后将其转入到大豆基因组中,获得抗旱耐盐的转基因大豆种质。
李静刘明孙晶李思楠李文滨武小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