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莎

作品数:8 被引量:93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新生儿
  • 4篇换血
  • 3篇胆红素
  • 3篇护理
  • 2篇胆红素血症
  • 2篇新生儿高胆红...
  • 2篇新生儿高胆红...
  • 2篇血疗
  • 2篇疗法
  • 2篇换血疗法
  • 2篇换血治疗
  • 2篇红素
  • 2篇高胆红素
  • 2篇高胆红素血症
  • 1篇德尔菲
  • 1篇德尔菲技术
  • 1篇血量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性因子
  • 1篇血小板

机构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何华云
  • 7篇杨丽莎
  • 6篇陈新红
  • 3篇郑显兰
  • 2篇鞠燕
  • 1篇莫玉芳
  • 1篇雷翠蓉
  • 1篇李卓能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全科护理
  • 1篇循证护理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生儿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
2017年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感染引起的骨髓炎症,是由细菌入侵引起的骨髓及骨质的炎性改变[1].病变多累及股骨、肱骨等长管骨,常发生于2岁以内及8岁~12岁儿童,新生儿较罕见,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认识尚少[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是本病主要的致病菌.疾病初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若贻误治疗,可导致败血症而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例新生儿化脓性骨髓炎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化脓性骨髓炎患儿的护理效果,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现报告如下.
陈新红何华云杨丽莎莫玉芳敖沙
关键词:新生儿化脓性骨髓炎临床护理
临床路径在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将临床路径开展后176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患儿作为观察组,临床路径开展前的164例换血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换出率、光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胆红素换出率、光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用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治疗可提高换血安全性和效果。
杨丽莎何华云陈新红鞠燕
关键词: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治疗总胆红素
新生儿换血疗法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构建科学、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新生儿换血疗法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换血护理实践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文献回顾初步形成以要素、环节、终末质量为基本框架的第一轮函询问卷,再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确立具体的评价项目以及各项目的权重值。结果共19名专家参与了函询,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3,肯德尔协调系数经χ2检验,P<0.01。最终确立的新生儿换血疗法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2项。结论本研究所形成的换血疗法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可为换血护理实践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杨丽莎郑显兰何华云陈新红
关键词:换血疗法德尔菲技术
新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PICC行胃肠外营养的护理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总结新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行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新生儿病房2014年11月—2015年5月需要肠外营养且放置PICC导管的6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儿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所有患儿总的留置时间为953导管日;导管留置时间为14.9d±2.0d。肠外营养使用的天数平均为7.98d,其中成功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且未发生不良事件者57例;发生导管不良事件11例,发生率为11.5/1 000个导管日,3例导管堵塞,1例体外断管,2例导管滑脱,5例发生静脉炎,因并发症拔管4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原位治疗7例。[结论]PICC可以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掌握PICC观察和维护的要点,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陈新红何华云鞠燕杨丽莎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胃肠外营养
单双倍血量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比较单、双倍血量换血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治疗效果,明确单倍血量换血在减少内环境波动、降低换血相关并发症中是否具有明显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新生儿诊治中心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换血治疗的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资料,以单位体质量换血量将其分为单倍换血量组(80~110 mL/kg,35例)及双倍换血量组(150~180mL/kg,51例),比较两组换血前、后内环境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单倍换血量组与双倍换血量组的换血量分别为(98.16±10.75)、(157.78±7.37)mL/kg,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1.68±8.52)%、(50.22±13.14)%,换血时间分别为(85.60±18.66)、(118.22±24.81)min,两组胆红素换出率与换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换血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血清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血钾、血钠、血氯、血钙、碳酸氢盐(HCO3-)水平及pH值均低于换血前,红细胞(RBC)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糖水平均高于换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双倍换血量组换血后血糖、PLT、TBIL变化较单倍换血量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换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倍量换血相比,单倍量换血对内环境影响较小,用血量及人力消耗较少,能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丽莎郑显兰何华云陈新红敖沙李卓能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实施现状被引量:11
2015年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足月儿发生率为60%,早产儿为85%[1],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45/100000[2]。如不采取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胆红素脑病,从而留下听觉障碍或脑瘫等严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换血疗法能快速移除体内致敏或缺陷的红细胞,迅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是目前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7 ]。同时,换血疗法又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专科护理技术,存在较多并发症。近年来有较多学者就换血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杨丽莎何华云郑显兰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
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4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60例(败血症组)、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3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败血症组IL-6、IL-8、PCT、CRP、MPV高于对照组(P均<0.05),PLT低于对照组(P<0.05);IL-6、IL-8、PCT、CRP、PLT、MPV单一指标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73.33%、88.33%、96.67%、78.33%、96.67%,特异度分别为73.33%、63.33%、83.33%、53.33%、63.33%、76.67%,IL-6+IL-8+PCT+CRP、PLT+MPV、IL-6+IL-8+PCT+CRP+PLT+MPV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8.33%、68.33%、35.00%,特异度分别为80.00%、73.33%、96.67%。结论多种血清炎性因子联合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能明显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诊断特异度,但敏感度不及单一指标检测。
何华云雷翠蓉陈新红杨丽莎代金丽
关键词:败血症细菌新生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