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朝光

作品数:1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油田
  • 7篇原油
  • 6篇中原油田
  • 4篇调驱
  • 4篇交联聚合
  • 4篇交联聚合物
  • 3篇钻井
  • 3篇钻井液
  • 3篇交联
  • 3篇采油
  • 2篇低渗
  • 2篇低渗透
  • 2篇低渗透油藏
  • 2篇油藏
  • 2篇油基
  • 2篇油基钻井液
  • 2篇注氮
  • 2篇注氮气
  • 2篇矿化度
  • 2篇成胶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4篇杨朝光
  • 3篇唐锡元
  • 3篇娄兆彬
  • 3篇王志鹏
  • 3篇邹丽
  • 2篇谢立新
  • 2篇曾贤辉
  • 2篇熊玉滨
  • 2篇李彬
  • 1篇乔宏宾
  • 1篇张还恩
  • 1篇王从领
  • 1篇高弘毅
  • 1篇熊玉宾
  • 1篇郭鹏
  • 1篇钱思平
  • 1篇李涤淑
  • 1篇佀志刚
  • 1篇郭建华
  • 1篇习伟安

传媒

  • 4篇油田化学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钻采工艺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石油化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橇装式交联聚合物自动化配注系统在中原油田的应用与改进被引量:1
2010年
探讨了中原油田橇装式交联聚合物自动化配注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母液配制不稳定、沿程黏度损失大、入井液成胶率低等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熟化罐搅拌器设计合理,剪切降解率低(0.63%),对母液黏度影响较小;螺杆计量下料器为体积计量方式,而不同批次聚丙烯酰胺产品干粉颗粒均一性差、密度波动大(0.48~0.57g/mL)是造成母液黏度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通过人工监测补料,4000mg/L母液的黏度稳定在80~100mPa·s。入井液平均成胶率为59.3%,系统机械剪切、交联剂自动加入系统的系统误差、母液返液和管线阻塞使交联剂欠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采取提高交联剂加量设计值、人工同步测定手动追加、增设单流阀、延长清水冲冼时间等措施后,交联剂损失达到了设计要求(<3%),入井液成胶率达到94.7%。喂入泵、注聚泵和静混器是机械剪切因素中最重要的环节,不回流或少回流、长井距注聚不使用静混器及采用低频恒流量柱塞往复泵可有效降低溶液黏度的剪切降解损失。
杨朝光佀志刚谢立新强会利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调驱中原油田
低渗透油藏注气吸气能力评价方法被引量:9
2002年
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往往存在很大困难 ,为提高此类油藏的动用程度 ,选择卫 4 2 14井组实施了氮气驱先导试验。在评价低渗透油藏吸气能力的过程中 ,有必要建立描述地层吸气能力的数学模型———吸气方程。根据渗流力学理论 ,注入与产出的区别仅在于流体渗流方向的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的注气时期 ,分别讨论了“达西公式”和“气井产能方程”两种形式的数学模型 ,并对后者采用压降资料进行求解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 。
娄兆彬曾贤辉杨朝光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氮气数学模型渗流力学
中原油田废弃钻井液污染评价及处理剂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通过对中原油田四大区块 (文留油田、濮城油田、卫城油田、胡状油田 )废钻井液进行污染评价、分析。在室内通过对 2 0余种处理剂的筛选 ,针对中原油田实际情况研究出适用于聚合物钻井液的处理剂配方 ,并经现场应用证明 ,该工艺处理成本低、施工过程简单 ,实用效果好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技术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 ,有6 5 %的覆土可返耕 ,有 40
杨小华李旭东李莉张麒麟王勤杨朝光
关键词:废弃钻井液地层损害中原油田处理剂污染评价
球状凝胶复合防漏剂的研制及在焦石坝地区的应用
针对油基钻井液在焦石坝页岩气开发中,钻遇层理、裂缝发育地层时,钻进消耗量大,常发生渗透性漏失,而常规封堵材料应用于油基钻井液防漏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研制出纳微米级球状凝胶MPA-Ⅱ,复合超细刚性粒子、亲油柔性材料及矿物纤维...
刘文堂郭建华李彬杨朝光刘昱彤
关键词:封堵
氮气辅助稠油微生物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3年
室内选择性富集、驯化、分离,从井楼油田污水中筛选出3株微生物菌种,分别为产气菌、烃氧化菌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菌,3株菌按接种量1:1:1配伍构建共生代谢体系。与单菌种相比,复合菌代谢产物中的表面活性剂含量由1.7%增至2.2%,产气量由95mL增至120mL,pH值由6.1降至5.9。针对井楼油田稠油开展的微生物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共生代谢体系对该油藏的适应性良好,稠油乳化降黏效果明显,对原油的降黏率最高可达63.9%,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黏度在100~300mPa·s之间波动,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发酵液表面张力下降9.4%~11.6%。在井楼油田7口稠油油井进行首轮氮气辅助微生物吞吐施工,设计单井菌液处理半径10~15m,氮气顶替段塞2000~10000Nm^3,菌液2.5~6.0t,措施后单井产液量增加1.8~9.8倍,产油量由0~0.1t/d增至最高2.7t/d,首轮施工生产115 d增油470 t,措施有效率85.7%,效果显著。
杨朝光谢立新马连军强惠利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黏微生物采油井楼油田
中原油田高压低渗油藏注氮气效果及其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矿场试验是中原油田氮气驱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先导试验选取卫42块卫42-14井组实施注氮气,该区块平均空气渗透率3.5×10-3μm2,平均孔隙度13%。氮气驱先导试验表明注气启动压力可高达62MPa,随着注入量的增加,注气压力很快降落后又逐步回升,当注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压力趋于稳定,本试验稳定压力为56.5MPa;注气约50d后,对应油井产量明显上升,累积注液氮863.73m3,井组累积增油767t,效果明显;整个试验过程中,注气压力与油井产量变化呈明显的阶段性,体现为氮气驱本质上的非混相驱替过程。
娄兆彬杨朝光王志鹏曾贤辉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氮气
明一东南块交联聚合物调驱试验
2004年
为了解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在低矿化度、中高温度、中高渗透率油藏条件下的适应性,在中原油田文明寨油矿明一东南块开展了交联聚合物调驱先导试验。现场采用自动化配注装置注入了3口井,共对应6口油井,试验情况表明,该项技术在选择试验区块时需综合考虑油藏条件和区块开发历史,为该项技术在类似油藏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唐锡元杨朝光邹丽熊玉滨习伟安高弘毅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三次采油矿化度油田开采
中原油田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成胶影响因素及先导试验被引量:3
2005年
交联体系可分为三类,即:凝胶体、弱凝胶和交联聚合物溶液;针对高温、高盐和非均质严重的油藏特征,适于中原油田调驱应用的是:具有一定流动性和良好稳定性的弱凝胶体系;根据室内评价实验,聚合物的类型、分子量及浓度,以及交联剂类型及浓度,对成胶强度和稳定时间都有影响,而限制交联体系成胶的主要因素是高温、高盐的环境条件,此限制在本质上体现为对凝胶体系空间完善网络结构形成和破坏的影响上;目前条件下,通过精心筛选聚合物和加入适量起“保水作用”的添加剂,在温度≤90℃、矿化度≤15×104mg/L的条件下,形成稳定的弱凝胶调驱体系是完全可行的;为验证配方和技术有效性而开展的现场先导试验截止目前效果显著。
邹丽娄兆彬杨朝光王志鹏李涤淑
关键词:中原油田交联聚合物溶液弱凝胶体系成胶强度保水作用调驱体系
高矿化度条件下示踪剂NH_4NO_3浓度的测定被引量:1
2001年
通常情况下 ,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定量分析都是在盐含量很低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油田示踪剂的分析却需要在高矿化度条件下完成 ,特别是在中原油田的产出水中。本文分析了水矿化度及其中钙镁离子对分析硝酸根离子的影响 ,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形成了完整的分析方法。新方法具有分析范围宽 ,精密度好 ,准确度高的特点。
乔保林周旭煌李中原唐锡元杨朝光王志鹏乔宏宾熊玉宾
关键词:硝酸铵示踪剂分光光度法油田采出水高矿化度
明一西区块油藏深部调剖/微生物驱矿场试验被引量:3
2006年
中原油田明一西块油藏温度80℃,综合含水已达85.53%,产量递减偏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该油藏深部调剖/微生物驱注入段塞如下:①延迟交联的0.6-0.8 g/L聚合物有机凝胶,预处理段塞;②粒径6-12mm、浓度5-10 g/L的预交联凝胶颗粒悬浮液,延迟交联的1-1.5 g/L聚合物有机凝胶,二者交替注入,为复合调剖段塞;③清水段塞;④组合菌菌数>108个/mL的菌液1%稀释液,微生物段塞,段塞尺寸0.02-0.15 PV。用长1.8 m的3支长填砂管在80℃进行微生物驱油,注入0.2 PV菌液,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采收率12.1%、8.2%、13.3%。2005年6月在2个井组,2005年10月在3个井组,开始实施深部调剖/微生物驱联合试验,4个段塞尺寸(m3)分别为200、1500-2000,800,3100-3800,复合调剖段塞中凝胶颗粒与聚合物凝胶体积比为2∶3,交替3-4次,17口对应油井中有12口见效,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3.2 t升至7.5 t,平均含水由84.6%降至73.6%,截止2006-02-12,单井平均累计增产油199.7 t。表4参4。
杨朝光赵燕芹陈洪王从领
关键词:深部调剖微生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