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澔

作品数:9 被引量:179H指数:3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椎体
  • 3篇骨折
  • 2篇腰椎
  • 2篇皮瓣
  • 2篇静脉
  • 2篇后路
  • 2篇脊柱
  • 2篇成形术
  • 1篇大隐静脉
  • 1篇钉棒系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脊柱
  • 1篇胸腰段脊柱爆...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爆裂
  • 1篇胸腰椎爆裂骨...

机构

  • 9篇宜宾市第一人...
  • 1篇兴文县中医医...
  • 1篇屏山县人民医...
  • 1篇丰都县人民医...

作者

  • 9篇杨海澔
  • 5篇肖睿
  • 5篇李伟
  • 4篇蔡培强
  • 3篇罗武华
  • 2篇单学彬
  • 2篇单旭彬
  • 2篇王学文
  • 2篇王淼
  • 1篇赵亮
  • 1篇张广平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脊柱爆裂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1~2007年来所采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脊柱爆裂骨折的5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42.6%,Cobb角平均改善19.7°,神经恢复情况:依据Frankk分级,除7例A级完全截瘫,无明显变化及2例E级外,其余皆有1~3级的进步。结论采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等优点。
罗武华蔡培强肖睿李伟单旭彬杨海澔王淼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PKP)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OVCF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对照组术后1月使用唑来膦酸。比较2组术前、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局部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检测2组骨转换生化指标(BTMS),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β-CTX);记录2组椎体压缩骨折再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及髋部BMD T值高于对照组,PINP、β-CT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OVCFs患者行PKP后尽早使用唑来膦酸,可减轻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校正后凸角度,且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杨海澔肖睿
关键词:唑来膦酸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骨密度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7
2006年
德国Ulm大学附属创伤外科医院的Wim Fleischmarm医学博士首创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该技术将有多个侧孔的引流管与一透水性好、不阻碍液体与小颗粒通过的医用PVA泡沫包裹,再用透性粘贴薄膜封闭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引流管与负压源(450mmHg以上)连接后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笔者应用该法成功的治疗32例顽固感染的患者,效果良好,临床报告如下。
王学文范小淘李伟杨海澔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骨科引流装置引流管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骨二科收治的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7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观察组行PVP+RFA治疗。记录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价患者体能状态、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脊柱稳定性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月、3月KP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SI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月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单独PVP治疗相近,但PVP联合RFA治疗能更有效缓解疼痛,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肿瘤复发。
杨海澔孙远林肖睿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射频消融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预后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失血的影响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骨二科初次行单节段或双节段PLIF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输注将15mg/kg氨甲环酸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100ml,15min内输注完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手术关闭切口前术区予以氨甲环酸注射液1 g溶于生理盐水10ml进行浸泡,时间为5min。比较两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做血常规检查并记录Hb与Hct的值;记录术后1个月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3天,观察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可有效降低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发生率。
杨海澔
关键词:氨甲环酸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失血量静脉血栓
(肌)皮瓣加含抗生素人工替代骨修复胫前创伤后骨髓炎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含抗生素人工替代骨加(肌)皮瓣移植术治疗胫前创伤后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8例胫前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转位加含抗生素人工替代骨植骨的方法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小腿创面均愈合。其骨折愈合时间为1年~2年8个月。结论含抗生素人工替代骨加(肌)皮瓣移植术是治疗胫前创伤后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蔡培强李伟蔡培树肖睿赵亮杨海澔罗武华王学文单学彬
关键词:骨髓炎皮瓣硫酸钙
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修复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索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方便收集2011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采用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的56例(61条患肢)脉管炎患者及60例(81条患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观察术后患者行走和患肢缺血状态、疼痛、皮肤等情况。结果 142条患肢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26例剧烈静息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静脉搏动良好,肢端循环显著改善,皮肤温度较前升高。67例手术后患肢末梢即由青紫色变为暗红色,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坏疽足趾脱落,残端完全愈合,踝上大隐静脉触及搏动。结论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蔡培强张广平李伟杨海澔邵玉凯
关键词:静脉动脉化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
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后路复位固定行椎板减压与未行椎板减压的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评价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后路复位固定行椎板减压的疗效。方法:通过随访三年前脊椎骨折,无神经症者后路切开复位固定病员52例的恢复情况,其中30例行后路椎板减压,22例未行椎板减压。结果: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行后路手术行椎板减压相对愈后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结论: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后路复位固定行椎板减压的疗效好,尚需更多的病例做综合分析。
单旭彬杨海澔
关键词:椎体骨折椎板减压后路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2008年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在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予以修复,缺损面积5cm×8cm-8cm×16cm。皮瓣面积:6cm×10cm~10cm×18cm。结果:皮瓣存活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蔡培强李伟肖睿蔡培树杨海澔罗武华单学彬王淼
关键词:腓肠神经皮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