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俊才
- 作品数:60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谣谚:北魏社会生活风情画
- 2022年
- 谣谚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学样式,以短小精悍、词句简炼、格调质朴而著称,其中不乏人民思想感情之流露,故而颇受学人关注。在对古代谣谚研究中,北魏谣谚为学人所遗忘。北魏谣谚现存54首,这些作品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品评人物、描绘风景农事,犹如一幅社会生活风情画,反映了北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上呈现出朴素稚嫩的特点,符合谣谚文体之美学形态,是儒家“辞达而已”文学思想之延续。
- 柏俊才
- 关键词:谣谚北魏社会
- 刘向生卒年新考被引量:2
- 2012年
- 刘向之生卒年,史无明言,故千百年来一直争议甚大。约而言之,共有四说:一为生于元凤四年(前77年),卒于建平元年(前6年),叶德辉、吴修、王先谦持此说;二为生于元凤二年(前79年),卒子绥和元年(前8年),钱大昕、钱穆等人持此说;三为卒于绥和二年(前7年),
- 柏俊才
- 关键词:生卒年王先谦
- 罗贯中籍贯考辨被引量:1
- 2012年
- 罗贯中的籍贯有杭州说、钱塘说、越人说、中原说、庐陵说、东原说、太原说和慈溪说八种,除东原与太原外,其余六说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而不受学人关注。现代学者以为东原为今山东东平,太原为今山西太原,于是罗贯中的籍贯就演化为东平与太原之争。事实上,东原不是一个专有地名,而是古代对黄河以东的泛称,并不包括今山东东平,今山西太原恰在此地域之内,故东平说不足采信。太原说虽系孤证,但据近年发现的三本《罗氏家谱》与历史遗迹,太原说已形成证据链。在没有新材料发现的情况下,罗贯中的籍贯以太原为妥。
- 柏俊才
- 关键词:罗贯中籍贯
- 《木兰诗》的作时与文本经典化被引量:2
- 2019年
- 《木兰诗》的写作时间,有汉代、北朝、北魏、南朝、隋代、唐代六种说法。汉代说无史事依托,北朝说过于宽泛,南朝说与隋代说材料不足,唐代说证据不力。唯北魏说提供了《木兰诗》创作的背景,但此说又割裂了背景与诗歌的联系。确定了《木兰诗》中黑山、燕山所在地,就是《魏书》所载北魏与柔然战争发生地,从而可以肯定《木兰诗》作于北魏。通过文献比勘,可以发现,《木兰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加工润色,至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而成定本。宋代之后虽有异文,却很难撼动《乐府诗集》本的定本和经典地位。
- 柏俊才
- 关键词:《木兰诗》文本润色
- 任昉浙江行踪及创作考述
- 2008年
- 任昉是"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成员之一,以"沈诗任笔"擅名齐、梁文坛。他不仅以散文创作驰名当时,而且其诗歌创作也自成一家。浙江之行,是任?一生中仅有的两次外任。考察任?的浙江行踪,以及所创作的山水诗和酬答诗,从中可窥见其不同于永明体新诗的庄重典雅的诗歌风格。
- 柏俊才
- 关键词:山水诗
- 北魏河北地区的文学繁荣被引量:1
- 2017年
-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故成为封建割据势力争夺的焦点。在各种势力的角逐中,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最终占据河北,并将其发展成为王朝的经济后盾。河北地区沉寂多年的儒学亦再次复兴,成为北魏儒学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种浓厚的儒学语境下,河北地区的文学也逐渐发展。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和河间邢氏六大家族的文学创作,促进了河北地区的文学繁荣,也对北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 柏俊才
- 关键词:北魏家族文学
- 旧曲与新声:论乐府古题《白头吟》的拟作
- 2022年
- 《白头吟》世传为汉卓文君所作,其拟作表现出乐府诗的衍生现象,一方面,拟作承袭了《白头吟》古辞的本事、手法与风格,展现出中国文学书写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拟作在古辞题旨的基础上有所创变,常以旧题写新声,书写文人意识、人生哲理和道德礼法,体现出诗歌题旨的艺术张力。《白头吟》拟作数量众多、题旨纷繁,其主要原因是古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受中国古代政治臣道模式的影响。
- 柏俊才张谦
- 关键词:《白头吟》拟作文化成因
- 《全唐诗》刘长卿重出诗歌考被引量:3
- 1999年
- 本文证以大量史料,对《全唐诗》所载刘长卿若干诗作的重出现象作了认真辨析和考证。
- 柏俊才
- 关键词:《全唐诗》诗歌重出考辨
- 陆倕梁代仕履及文学成就考述
- 2013年
- 陆倕生逢齐梁之际,然无论其仕履还是文学创作,均以梁代为主。在"竟陵八友"抑或南朝文学研究中,陆倕很少受学人关注。其文学创作,代表着永明体文学的新发展,体现着齐梁文学的新态势。探究陆倕梁代仕履与文学成就,或可弥补齐梁文学研究的缺憾,或可引起学人对陆倕的关注,对重新审视"竟陵八友"文学集团,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柏俊才
- 关键词:梁代仕履文学成就
- 明代湖北书院考(下)
- 2014年
-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柏俊才
- 关键词:明代书院科举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