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华
- 作品数:60 被引量:1,05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石榴石橄榄岩:一个经历了深俯冲作用的早古生代超镁铁质侵入体
- <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选址在江苏东海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于2001年6月开钻,2006 年3月终孔,历时1353天,终孔深度5158m,岩心采取率86%,圆满完成深度5000m和岩心采取率80%的设计。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 杨经绥李天福梁凤华许志琴
- 文献传递
- 东北帕米尔中新世中下地壳物质的折返过程:公格尔西滑脱剪切带的构造变形与年代学证据被引量:5
- 2016年
- 公格尔西滑脱剪切带位于东北帕米尔公格尔片麻岩穹窿西缘。通过我们详细的野外观测、显微构造观察、石英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测试以及锆石U—Pb测年,对公格尔西滑脱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时限进行了研究。公格尔西滑脱剪切带糜棱岩中大量的石榴子石、矽线石和蓝晶石等表明其为高级变质产物。S/C组构、旋转碎斑及不对称褶皱等变形现象说明剪切带上盘向W或SW低角度剪切的运动特征。高级变质糜棱岩和浅色岩脉记录约20Ma的^205U-^238Pb锆石年龄,说明公格尔西滑脱剪切带初始形成于早中新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公格尔西滑脱剪切带曾是狭长的帕米尔中下地壳滑脱带的最北段。由于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后印度板块仍持续向N俯冲推进,帕米尔地壳由S向N开始增厚,进变质作用最初发生于南帕米尔,约20Ma时到达北帕米尔。东北帕米尔中下地壳物质开始折返于中新世中期。而直到6~4Ma,东北帕米尔公格尔地区开始快速隆起,此时公格尔新生代高级变质岩才快速折返。
- 蔡志慧许志琴曹汇梁凤华
- CCSD在线流体监测捕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可能的超远程关系被引量:12
- 2005年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 曾令森许志琴罗立强詹秀春梁凤华杨经绥李海兵
- 关键词:CCSD流体地球化学
- 高喜马拉雅的三维挤出模式被引量:23
- 2013年
- 作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核的高喜马拉雅杂岩带,是以高级变质岩石、普遍的深熔反应以及高温韧性变形为主要特征的热碰撞造山带。在高喜马拉雅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构造发现的基础上,建立高喜马拉雅挤出的3-D构造模式,并提出了挤出的动力学过程:(1)造成高喜马拉雅中弱和热物质产生的局部熔融阶段(46~35 Ma),(2)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和重力裂陷阶段(28~26 Ma开始),(3)韧性逆冲型剪切带形成阶段(>626~23 Ma),(4)MCT和STD的形成造成的高喜马拉雅挤出阶段(23~17 Ma)。
- 许志琴王勤曾令森梁凤华李化启戚学祥蔡志慧李忠海曹汇
-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被引量:5
- 2021年
-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雅拉河断裂带内的糜棱岩,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的显微构造分析、粒度统计、石英组构和Ti含量测试,确定石英递进变形过程中差应力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变形温度,构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地壳强度剖面。观测结果显示,糜棱岩在抬升过程中石英发生颗粒边界迁移(GBM)、亚颗粒旋转(SGR)和膨凸重结晶(BLG)三种类型的变形机制。构建的地壳强度剖面显示,雅拉河断裂带应变速率约为6.08×10^(-13)~1.62×10^(-11) s^(-1),脆韧性转化带发生在~12.5±2.5km深度,该处岩石极限强度~145.5MPa。实际岩石强度(μ=0.383)小于理论破裂摩尔圆(μ=0.85)的岩石强度发育应变弱化。当韧性变形阶段由位错蠕变形成的应变局部化以及细粒化等机制降低岩石的强度至临界条件时,会导致破裂频次的增强,应力释放发生地震。同时,位错蠕变引起的应变弱化导致岩石强度降低,使高应力无法积累。
- 孙丽静赵中宝潘家伟潘家伟张磊梁凤华
-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 定量确定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磷灰石中出溶体的组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EDS)的应用被引量:6
- 2006年
- 在不同类型变质岩和超基性岩的造岩矿物(如橄榄石、石榴子石、绿辉石等)中都发现了大小不一的固态出溶体。对大小仅为几个微米的出溶体,利用常规方法,电子探针、拉曼光谱等很难定量地确定它们的化学组分,严重地限制了对这些出溶体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意义的认识。在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榴辉岩中磷灰石含大量的出溶体,这些出溶体是平行于磷灰石C轴出溶的含铁、铜、铅等元素的硫化物。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EDS)的点分析和线扫描技术,确定出溶体的主要组成元素,然后通过扣除磷灰石对所分析出溶域的贡献,能较准确地确定这些出溶体的化学组分,主要为FeS和FeS2。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扫描电镜的能谱分析(EDS)技术,通过点分析和线扫描,能够较精确地测量与母矿物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的出溶体的化学组成。本文所提出的处理方法也适用于电子探针。
- 陈方远曾令森梁凤华
- 关键词:磷灰石能谱分析
- 东波超镁铁岩体: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一个甚具铬铁矿前景的地幔橄榄岩体被引量:47
- 2011年
- 东波超镁铁岩体产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西段,与周边白垩纪沉积岩地层和火山岩以断层接触。航磁资料显示该岩体约400km2规模,地表出露连续,地下有一定延深。超镁铁岩体由亏损的地幔橄榄岩组成,主要有高镁的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属高镁型,分别为Fo=89.5~91.5和Mg#=90~91.5。但二辉橄榄岩中的Al2O3和CaO含量明显高于方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Mg#=92~95,二辉橄榄岩的Mg#=92~93,两者的值也重叠。二辉橄榄岩中的Al2O3和CaO含量要明显高于方辉橄榄岩。这些均为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的典型特征。纯橄岩中的橄榄石Fo=92~93.2,其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Mg#=~93,但Al2O3和CaO的含量比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的低。三种岩石的成分变化规律,反映了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差异。二辉橄榄岩铬尖晶石的Cr#值20~30,反映为典型深海橄榄岩特征,指示MOR环境。与其不同的是,方辉橄榄岩的铬尖晶石的Cr#=20~75,指示MOR和SSZ两者兼有环境。岩石的原始地幔标准化的REE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模式支持了上述的认识。东波地幔橄榄岩中的岩石学特征与产有大型铬铁矿床的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可对比,岩体中已多处发现块状铬铁矿石,其铬铁矿的Cr2O3含量56%~59%,表明东波是寻找铬铁矿大矿和富矿甚具前景的一个超镁铁岩体。
- 杨经绥熊发挥郭国林刘飞梁凤华陈松永李兆丽张隶文
- 关键词:地幔橄榄岩蛇绿岩铬铁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中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被引量:48
- 2011年
- 西藏东波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地幔橄榄岩中有少量辉石岩和辉长岩的脉岩,宽约1m,走向北西与岩体的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辉石岩由90%透辉石(Wo=48、En=46、Fs=6),少量的斜顽辉石(Wo=2、En=82、Fs=16),5%的斜长石(An=90)和透闪石组成。辉长岩主要由透辉石(Wo=47、En=36、Fs=17)、斜长石(An=47)及少量的镁角闪石组成,岩石成分以低K2O和P2O5含量(均<0.1%)和亏损的LREE模式为特征,显示N-MORB岩石的特征。经LA-ICP-MS锆石U-Pb原位微区测定,获得辉石岩和辉长岩的年龄分别为130±0.5Ma、128±1.1Ma。首次给出了东波蛇绿岩年龄,代表了东波地区新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
- 熊发挥杨经绥梁凤华巴登珠张健徐向珍李源刘钊
- 关键词:辉石岩辉长岩锆石U-PB年龄
- 西藏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的构造产出与侵位机制探讨被引量:29
- 2011年
- 对西藏雅江缝合带中的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考察和室内组构研究工作,查明了蛇绿岩体的产出特征及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了两条围限岩体的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DFT和DFR)的性质,识别出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经历过早期由北而南仰冲和晚期由南而北倒转推覆两期构造运动,指出两条控制岩体的大型韧性断层非同时形成,不是MCT的反冲断层,提出研究区蛇绿岩侵位新的演化模式,为蛇绿岩侵位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 梁凤华许志琴巴登珠徐向珍刘飞熊发挥贾毅
- 关键词:蛇绿岩侵位机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模式被引量:31
- 2006年
- 中国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的变质基底组成.南苏鲁(临沭-连云港地区)中不同类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南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作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780-700Ma)裂解事件的响应.北苏鲁(青岛-威海)超高压变质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表明,变质基底的年龄是2400Ma(或>2400Ma),并经历了1800-1700Ma和-200Ma的变质事件,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变质基底组成,北苏鲁的变质基底属于北中国板块胶辽朝地块的一部分,形成时代比南苏鲁基底老得多,其与南苏鲁地块之间的界限位于五莲以北到海阳所以南一线.由于在北苏鲁含柯石英的透辉石石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精确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234.1±4.2)Ma,退变质年龄为(218.2±1.5)Ma,表明南、北苏鲁2个不同时代基底地块同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根据上述事实,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俯冲剥蚀新模式,即扬子板片在240-220Ma的深俯冲作用中拽动上部胶辽朝板片的-部分老变质基底岩石向下俯冲至大于100km的深度,并形成楔形俯冲剥蚀体,之后又与南苏鲁俯冲板片一起快速折返上来。
- 许志琴戚学祥杨经绥曾令森刘福来梁凤华唐哲民蔡志慧
- 关键词:变质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