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卓

作品数:30 被引量:17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6篇蛋白
  • 6篇动脉
  • 5篇单核
  • 5篇单核细胞
  • 5篇核细胞
  • 4篇黏附分子
  • 4篇基质
  • 4篇高血压大鼠
  • 4篇分子
  • 4篇病理
  • 3篇蛋白酶
  • 3篇心病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重构
  • 3篇血清
  • 3篇自发性高血压
  • 3篇自发性高血压...

机构

  • 30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广东药学院附...
  • 6篇广东药科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0篇王卓
  • 15篇林忠伟
  • 7篇王连唐
  • 5篇雷达
  • 4篇周万兴
  • 4篇朱桂平
  • 3篇陈小红
  • 3篇向定成
  • 2篇梁琼
  • 2篇廖悦华
  • 2篇孙美丽
  • 2篇杨峥
  • 2篇胡晓书
  • 2篇韩建德
  • 2篇高振华
  • 2篇孟悛非
  • 2篇李涛
  • 2篇肖文豪
  • 2篇胡俊勇
  • 2篇徐栋梁

传媒

  • 4篇高校医学教学...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广东药学院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炎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并设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S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2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心病中有不同的意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升高和淋巴细胞的降低,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同时,在评价冠心病炎症情况时,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王卓林忠伟王连唐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黏附功能
2008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及单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单核细胞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膜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即CD54)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比例升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组单核细胞比例最高;冠心病病人单核细胞表面ICAM-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病人(P<0.05),并且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组ICAM-1的阳性率最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单核细胞比例及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的活化及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性增强,在冠心病的形成及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林忠伟王卓李涛许香广周万兴雷达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单核细胞黏附分子
高血压合并降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Fibulin-3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血清Fibulin-3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n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高血压合并AD(DebakeyⅢ型或Stanford B型)患者49例(高血压合并AD组),同时收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和门诊高血压患者60例(高血压组),以及体检的健康人48例(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Fibulin-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采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定仪测定baPWV。结果:高血压合并AD组血压水平、男性比例和吸烟比例均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AD组血清Fibulin-3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组,而高血压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AD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5),而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AD组baPWV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而高血压组高于正常组(均P<0.05)。在高血压合并AD患者中,Fibulin-3与baPWV呈负相关性(r=-0.463,P<0.01),MMP-9和baPWV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合并AD患者存在主动脉细胞外基质蛋白和MMP水平改变,动脉硬化指标水平升高,血清Fibulin-3、MMP-9水平和baPWV可作为高血压合并主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对评估血管功能改变有一定临床意义。
林忠伟王卓张炽明喻婵李稳磊朱瑶瑶向定成
关键词:高血压主动脉夹层脉搏波传导速度
前列腺癌3T体线圈三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RS)代谢特征与Gleason评分的关系
王飞孙祥宙王卓戴宇平陈雅青郭燕王道虎邓春华
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即CD11a/CD18)和单核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即CD54)阳性表达率,通过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膜表面LFA-1和ICAM-1阳性表达率和血浆ox-LDL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ox-LDL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三支血管病变组LFA-1和ICAM-1阳性表达率和血浆ox-LDL水平处于最高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膜表面LFA-1和ICAM-1阳性表达率和血浆ox-LDL水平存在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血浆ox-LDL水平升高,两者均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可能对临床诊断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林忠伟王卓李涛雷达周万兴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461位点G→A突变(G821S),但其临床特征不一致。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COL1A1基因突变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成骨不全的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与遗传背景有关。
王卓徐栋梁胡俊勇廖悦华杨峥梁琼王连唐
关键词:成骨不全基因突变
胃肠道内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内、外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83例确诊的GISTs(包括167例胃肠道内GISTs和16例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117、CD34、Actin、S-100)。结果:胃肠道外GISTs约占8.7%。胃肠道内GISTs和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和免疫表型均较相似,主要是发生部位不同,胃肠道外GISTs肿瘤体积较大且生物学行为分组级别较高。结论:胃肠道外GISTs较胃肠道内GISTs除发生部位不同外,还表现为瘤体体积较大、常见上皮细胞样型、出血坏死较突出且生物学行为分组侵袭性及复发率相对较高,影像学CT检查无气液平面。
王卓周莹黄南祺郭欢仪郑坚奕陆晓晓王连唐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的示教及改进模式探索
2023年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病理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性,探讨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学习模式中,如何提高大体病理标本的教学效果,以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问卷和访谈的办法,发掘并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示教模式及临床思维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调查问卷反馈改进大体病理标本的示教模式,并对改进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40%的同学对利用互联网平台观察病理大体标本进行实验教学感到不满意;74%的同学认为应增加大体病理示教标本的数量,并丰富大体病理的学习资源;89%的学生有兴趣前往病理科学习和观摩取材,并认为通过实践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非常必要。访谈分析发现,前往病理科学习和观摩取材的同学认为其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并初步建立了病理诊断能力,了解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学习打下了基础。结论①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交互对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有益的尝试;②观摩临床病理取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大体标本与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改变的联系,并显著提高动手能力;③开发线上模拟取材计算机软件能够帮助医学院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大体标本病理教学效果,有机整合镜下特征,提高临床病理诊断能力;④编写病理大体标本的在线实习手册有益于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病史和一般检查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
许杰刘帅烨赵祎芃陈舒金杰畑王卓杨诗聪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Fibulin-3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在腹主动脉瘤的表达,寻找预防及治疗AAA的新靶点。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住院及门诊AAA患者20例和体检健康人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Fibulin-3、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水平;同时收集血管外科AAA病例组织标本10例,器官移植外科器官捐献者正常腹主动脉组织标本1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B测定血管壁中Fibulin-3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清及血管壁中Fibulin-3表达水平在AAA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血清中MMP-2及MMP-9表达水平在AAA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清Fibulin-3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清及血管壁中Fibulin-3水平降低而血清MMP-2及MMP-9表达升高,提示AAA的发生与Fibulin-3有关,且Fibulin-3可能可作为AAA的一个预测指标。
喻婵王卓李稳磊张炽明朱瑶瑶任建聪林忠伟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基质金属蛋白酶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单核细胞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即CD54)、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经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患者6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膜表面ICAM-1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①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第12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单核细胞比例、ox-LDL、hs-CRP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CAM-1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治疗后第12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单核细胞比例、ICAM-1阳性表达率、ox-LDL、hs-CRP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ICAM-1阳性表达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单核细胞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调节炎症的作用。
林忠伟王卓李国标李博维雷达
关键词:他汀类急性冠脉综合征单核细胞黏附分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