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细胞
  • 1篇多发性基底细...
  • 1篇脂膜炎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汗管囊...
  • 1篇尸检
  • 1篇尸检报告
  • 1篇髓细胞
  • 1篇髓细胞白血病
  • 1篇皮肤
  • 1篇皮肤科
  • 1篇皮脂
  • 1篇皮脂腺
  • 1篇皮脂腺痣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组织病理分析
  • 1篇嘌呤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王萍
  • 5篇钟白玉
  • 5篇黄慧
  • 5篇翟志芳
  • 4篇杨希川
  • 3篇邓军
  • 2篇沈柱
  • 1篇吴亚光
  • 1篇秦大兵
  • 1篇余佳
  • 1篇陈洁平
  • 1篇符刚
  • 1篇游弋
  • 1篇徐双年
  • 1篇阎衡
  • 1篇张勇
  • 1篇郝飞
  • 1篇杨文丹
  • 1篇张静

传媒

  • 4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及管状大汗腺腺瘤1例被引量:2
2015年
1病例摘要 患者女,44岁。因左额部起皮疹并逐渐增大伴瘙痒44年,于2014年10月到我科就诊。患者于1970年出生时家人发现其左额部有一豌豆大黄褐色斑块,呈蜡样光泽,表面粗糙且无毛发生长,
黄慧王萍余佳邓军杨希川钟白玉翟志芳
硫唑嘌呤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是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在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不良反应的产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该文将从硫唑嘌呤的药物代谢、药理机制,及其在相关皮肤病治疗过程中的用法、疗效、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好地指导皮肤科医生合理应用硫唑嘌呤,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其所致的不良反应。
黄慧王萍沈柱翟志芳
关键词:硫唑嘌呤皮肤科
结核相关性脂膜炎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结核相关性脂膜炎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结核感染与脂膜炎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252例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根据结核菌素皮试(TST)结果及其阳性反应级别分为PPD阴性组及PPD阳性组,其中PPD阳性组又分为PPD 1+、PPD 2+、PPD 3+3组。再根据T-SPOT.TB结果分为T-SPOT.TB阴性组及T-SPOT.TB阳性组,对比分析各组间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结果 PPD阳性组与PPD阴性组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在表皮、脂肪层受累、炎性浸润细胞类型、有无上皮样肉芽肿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PD阳性级别组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脂膜炎的发病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PPD检测阳性及皮损组织病理中出现脂肪层以小叶受累或混合型炎症、以上皮样和(或)多核巨细胞浸润为主以及上皮样肉芽肿是脂膜炎与结核感染相关的线索。
王萍游弋钟白玉杨希川阎衡张静郝飞
关键词:脂膜炎组织病理结核感染
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尸检报告
<正>死者邓X,男,15岁,学生,因'间断发热1月余,颈部包块20天'于2010年6月30日就诊于我院。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型,免疫组化提示:MPO、CD68/CD34呈阳性表达。先后给予2个疗程化疗...
王萍张勇符刚秦大兵徐双年陈洁平
文献传递
多发性基底细胞癌1例
2016年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1岁。因全身反复出现斑丘疹,且渐增多9年余,于2014年10月22日就诊于我科。患者于2005年起头、面部及躯干出现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丘疹,音15分隆起于皮面,表面无破溃、糜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此后部分皮疹逐渐向周围缓慢扩大并表面隆起,先后于2007年6月7日及2008年8月6日至我科门诊就诊并行手术切除部分皮损,
黄慧王萍吴亚光杨希川邓军钟白玉翟志芳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多发性
皮脂腺痣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主因左侧头皮、面颈部起皮损并逐渐增大27年,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于左侧耳前出现一绿豆大小黑色丘疹,表面光滑,无破溃、糜烂及渗出,于当地医院切除皮损且行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良性梭形色素痣";数月后左侧头皮、面部、耳部、颈部逐渐出现散在针尖至花生米大小淡褐色至黑色丘疹,表面较光滑,周围皮肤出现淡褐色斑。
黄慧王萍钟白玉杨文丹沈柱翟志芳
多发性外毛根鞘囊肿一例被引量:3
2015年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主因头皮多发结节和囊肿渐增大、增多35年,于2013年10月14日就诊。患者于1978年9月起枕部出现一粟粒大小的肤色结节,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及处理。此后结节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且头顶部出现类似结节,无破溃、糜烂、渗出,无明显痒痛。于1981年曾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下囊肿,未予处理。此后头皮结节缓慢增多、增大。自1997年起,皮损生长较前加快,明显增大、增多,部分增大至鸽蛋大小,期间部分结节表面破溃并有豆腐渣样物质排出,部分结节破溃后可逐渐消退。患者否认有家族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全身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头部可见10余个胡豆至鸡蛋大的近肤色结节,隆起于皮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破溃及渗出,质硬,无明显触痛,部分结节可推动,无波动感(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5项、甲亢8项均无明显异常,血钙:1.99 mmol/L(正常值2.2~2.65 mmol/L),乙肝三对(ECLIA):HBsAb阳性、HBeAb阳性、HbcAb阴性,肿瘤标志物(AFP、CA125、CYFRA21-1、CA242、CEA、CA19-9、NSE)阴性。头颅CT提示:头皮下多发占位,钙化上皮瘤可能,颅内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回声不均质,血流信号丰富。就诊当天,枕后结节皮损组织病理诊断外毛根鞘囊肿。10 d后行手术剥离大部分结节,部分较小结节拟继续观察,暂未处理。术后较大结节均送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表现一致:表皮轻度肥厚,真皮内可见囊肿样结构,囊壁由鳞状上皮组成,未见颗粒层,有外毛根鞘角化,囊内充满角质,部分有钙化,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图2)。结合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外毛根鞘囊肿。患者术后恢复好,
黄慧王萍邓军杨希川钟白玉翟志芳
关键词:囊肿外毛根鞘多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