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
- 作品数:20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041例急诊清创疗效分析被引量:6
- 1999年
- 笔者总结我院1996~1998年间收治的1041例创伤患者共1319处创口的急诊清创治疗体会。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041例共1319处开放伤口,其中男844例(81.07%),女197例(18.92%);年龄24~81岁,平均37.6岁。2....
- 付祥林罗军凌康刘学芸
- 关键词:创伤急诊清创疗效分析
- 短波电疗法致阴茎重度烧伤1例
- 2003年
- 罗军江军朱方强靳风烁
- 关键词:烧伤阴茎
-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GF-1表达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IGF 1表达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采用RIA法研究 6 0只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组织IGF 1表达。临床组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 2 0例肾移植病人移植肾组织中IGF 1表达。结果 实验组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2 4h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肾小球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IGF 1呈阳性表达 (0 0 5 1± 0 0 1)ng mg ,术后 7d达高峰 (0 11± 0 0 1)ng mg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肾组织学及IGF 1在 2周后恢复正常。临床组 :肾移植后 2 4hIGF 1呈阳性表达 ,AOD值为(0 31± 0 0 7) ,术后 7d达高峰 (0 5 0± 0 0 7) ,P <0 0 5 ,10~ 14d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术后发生CR3例 ,IGF 1升高达 (0 76± 0 0 7) ,P <0 0 5 ,而ATN6例中 ,IGF 1为 (0 5 6± 0 10 ) ,P <0 0 5。随着排斥控制 ,肾功能恢复IGF 1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会出现IGF 1表达。排斥反应时IGF表达明显高于ATN及正常肾组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非免疫因素与免疫因素损伤相互协同 ,共同促进移植肾功能损害。
- 李黔生靳风烁葛成国方玉华江军朱方强徐序广张勇聂志林卓文利靳文生罗军
- 关键词:免疫组化SP法排斥反应移植肾IGF-1
- 慢性排斥移植体动脉硬化与C-myc表达被引量:1
- 2001年
- 李黔生靳凤烁乔着意江军徐序广朱方强聂志林靳文生罗军颜加强
- 关键词: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C-MYC原癌基因
- 胃切除后上消化道出血再手术2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1998年
- 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较低,PearceJordan等报告发生率约3.4%[1],国内报告约1%~3%[1,2],如出血量大且危及生命,需再次手术治疗。本文收集了我校附属大坪医院和西南医院1964~1995年2816例胃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出...
- 王亚旭罗军王代科
- 关键词:胃切除上消化道出血再手术
- 不同抗排斥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被引量:2
- 2001年
- 罗军李黔生靳风烁徐序广张勇朱方强靳文生
- 关键词:肾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剂
-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A(PDGF A)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研究 2 2 2只大鼠的移植动脉 ,用RIA法及S P法研究 2 0例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及动脉中PDGF A、IGF 1的表达。 结果 :实验组 :术后 3天 ,PDGF A、IGF 1在大鼠移植动脉壁各层出现阳性表达 ;术后 7天 ,PDGF A在动脉壁各层表达为最高峰 ,IGF 1术后 2 1天达最高峰 ;术后 2 1天 ,内膜明显增生 ,面积比为 (2 6 4± 3 12 ) %。临床组 :移植肾动脉PDGF A表达主要集中在内膜 ,其次为外膜 ,中层较少 ,IGF 1在肾动脉血管壁全层中均呈阳性表达 ;而在肾组织中PDGF A与IGF 1的表达均主要集中在远曲小管、远直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结论 :移植体动脉硬化过程中 ,细胞增生、内膜增厚、血管及肾组织纤维化与PDGF A、IGF 1表达关系密切。慢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动脉及肾组织中PDGF A、IGF 1呈高表达 ,且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频率及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 李黔生靳风烁葛成国徐序广张勇朱方强靳文生聂志林罗军颜加强
- 关键词:慢性排斥反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膀胱肿瘤细胞对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了解膀胱肿瘤细胞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膀胱肿瘤细胞株EJ、T2 4 ,接受致死性射线的EJ、T2 4 ,人正常膀胱移行上皮分别与由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所得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 ,2 4小时后分离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 ,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MTT法 )及T淋巴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 )。结果 EJ组和T2 4组分别与接受致死性射线的EJ组和T2 4组相比 ,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降低 (P <0 .0 1) ;TUNEL法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结果的比较 :EJ组和T2 4组分别与接受致死性射线的EJ组和T2 4组比较 ,T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 (P <0 .0 5 )。结论 膀胱肿瘤细胞株EJ、T2 4可通过某种机制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 ,增加T淋巴细胞凋亡。
- 罗军靳风烁李黔生江军高林
- 关键词:膀胱肿瘤肿瘤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培养免疫逃逸
- 胃粘膜下血管瘤6例手术治疗体会
- 1999年
- 胃粘膜下血管瘤是一种极少见胃部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殊性,部分伴有体表血管瘤,可导致较凶险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但其术前正确诊断却极为困难。本文报告了我院1967~1997年6例胃粘膜下血管瘤病例,并对其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7岁,以呕血,黑便30分钟~3年就诊,发病前上腹无规律隐痛伴饱胀、反酸2例,另4例无任何不适。1例因消化道出血先在外院就诊,
- 罗军王亚旭
- 关键词:血管病外科手术
- T淋巴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 2004年
- 目的 :了解T淋巴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1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与膀胱肿瘤细胞EJ、T2 4、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共培养时T淋巴细胞NF κB。 2 用NF κB激动剂、抑制剂调节T淋巴细胞NF κB活性 ,应用免疫组化法、MTT法 ,了解膀胱肿瘤细胞EJ、T2 4作用下NF κB活性与T淋巴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 EJ+T淋巴细胞组、T2 4 +T淋巴细胞组 ,T淋巴细胞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与人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 (P <0 0 1) ;2 膀胱肿瘤细胞EJ、T2 4作用下T淋巴细胞NF κB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与增殖反应 (A值 )呈显著正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 =0 74 4 ,P <0 0 0 1,n =6 0 )。结论 :膀胱肿瘤细胞EJ、T2 4可能通过下调NF
- 罗军靳风烁李黔生江军高林
- 关键词:膀胱肿瘤T淋巴细胞核转录因子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