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万聪
-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半野照射技术在胸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2年
- 欧广飞王绿化翟万聪戴建荣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放射疗法
- 大于3cm脑转移瘤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初探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回顾分析〉3cm脑转移瘤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SRT)的初步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06年前10年间采用FSRT且资料完整的直径〉3cm的脑转移瘤患者47例,其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31~87岁(中位值58岁)。原发灶病理为腺癌19例,鳞癌7例,小细胞癌7例,腺鳞癌3例,黑色素瘤2例,低分化癌、透明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各1例,病理类型不明6例。初治组26例,复发组21例。脑转移瘤直径3.1—6.0cm(中位值3.8cm)。计划靶体积2.5—33.8cm^3(中位值9.4cm^3)。FSRT总剂量16~68Gy(中位值31Gy)分2~15次(中位值5次)。原发灶治疗方法:手术23例,放、化疗22例,未治2例。结果随访截止2008年4月,随访率为100%,满5年随访的例数为28例。1、2、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9%、44%、44%。中位生存期11.0个月(0.5—88.0个月,95%CI=8.1~13.8个月);1、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0%、17%、6%。在死亡的46例中,21例死于颅内病变进展,17例死于颅外病变进展,8例死于其他原因。结论FSRT通过分次治疗、个体化给量、全脑放疗或一程FSRT后推量,能有效控制最大径〉3cm的脑转移瘤、延长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
- 姜雪松肖建平宋一昕张可翟万聪张烨李晔雄
- 关键词:放射疗法预后
- 用锥形束CT技术测量热塑成型膜固定患者的放疗摆位误差被引量:30
- 2008年
- 目的测量热塑成型膜固定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由临床靶区(CTV)或内靶区(ITV)外放产生计划靶区(PTV)的间距。方法接受图像引导放疗的患者120例,其中头颈部肿瘤13例(109组图像数据),胸部肿瘤67例(279组图像数据),腹部肿瘤40例(171组图像数据)。所有患者均采用热塑成型体罩或面罩做体位固定。在分次治疗前采用锥形束CT技术获取三维CT图像,把此图像和计划设计所用的螺旋CT图像进行配准,得到摆位误差数值。因未做在线校位,该误差值代表常规摆位方法的摆位误差。摆位误差由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的平移分量和绕3个轴线的旋转角度分量构成。统计分析摆位误差数据,用二参数法计算产生PTV的间距。结果头颈部肿瘤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3±0.15)、(0.13±0.17)、(0.11±0.14)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1.05°±0.77°、0.87°±1.13°和0.68°±0.89°,外放间距分别为0.37、0.38、0.31cm。胸部肿瘤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20±0.27)、(0.34±0.44)、(0.25±0.31)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是1.06°±1.45°、0.85°±1.23°和0.78°±1.08°;外放间距分别是0.59、1.00、0.72cm。腹部肿瘤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23±0.30)、(0.37±0.45)cm和(0.27±0.34)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1.22°±1.56°、1.05°±1.44°、0.98°±1.24°,外放间距分别为0.66、1.05、0.78cm。结论应用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常规摆位方法的摆位误差,继而确定靶区外放间距。若考虑靶区在1个分次内的运动,则胸腹部肿瘤应在ITV基础上应用上述间距产生PTV。
- 张连胜张寅李明辉翟万聪张彦新高黎王淑莲梁军戴建荣
- 关键词:锥形束CT摆位误差
- 头颈肩罩与塑体模在食道癌放疗固定中的摆位误差比较
- 目的:放疗在食道癌治疗中占重要位置。选择适宜的体位固定装置可以降低摆位误差,保证体位在分次治疗中有较好的重复性。方法:60例食道癌患者在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接受图像引导放疗(IGRT),每位患者均做模拟CT或P...
- 张连胜张寅翟万聪许京京肖泽芬
- 文献传递
- 不同放疗技师对kvCBCT图像配准结果比较
- 王增洲翟万聪刘博飞符贵山
- 应用剂量梯度理论确定射线野参数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应用剂量梯度理论确定多野治疗方案时每个射线野的权重、楔形板角度及方向。方法 剂量梯度理论指出 ,在X(γ)射线野轴线附近区域内 ,平野的剂量梯度的方向与射线野轴线平行 ;楔形野的剂量梯度的方向与射线野轴线的夹角等于射线野的楔形板角度。对于多野治疗方案 ,为保证靶区剂量均匀 ,靶区范围内任意点总的剂量梯度必须为零 ,调整射线野权重或调整权重结合加楔形板的方法可使这一要求得到满足。依据这一理论 ,对于 2个野交角、3个野共面、3个野非共面这些情况 ,推导得到计算射线野权重、楔形板角度及方向的公式。结果 对颅内肿瘤的 2个野和 3个野非共面方案进行了设计 ,计算得到的靶区剂量是均匀的。结论 对于 2个野、3个野共面或非共面照射的治疗计划 ,采用上述方法可以直接确定射线野权重、楔形板角度及方向 ,避免了手工多次调整 ;对于 3个野以上共面或非共面情况 ,提出确定射线野权重。
- 戴建荣杨勇胡逸民翟万聪
- 利用IGRT分析肿瘤放疗摆位误差
- 目的利用 Elekta Synergy 量化测定肿瘤放疗摆位中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方法对2007年3月—7月接受放疗的41例胸部肿瘤(255组图像数据),27例腹部肿瘤(197组图像数据),7例头颈部肿瘤(41组图像数...
- 张连胜张寅张彦新翟万聪
- 文献传递
- 直肠癌放疗摆位精度分析
- 目的:用锥形束CT(CBCT)技术测量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为确定由临床靶体积(CTV)外放产生计划靶体积(PTV)的间距(Margin)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20例接受图像引导放疗(IGRT)的直肠癌患者,分次治疗前用...
- 张连胜张寅金晶翟万聪
- 文献传递
- 用图像引导技术提高胸腹部肿瘤大分割放疗的治疗精度被引量:20
- 2008年
-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应用于胸腹部肿瘤大分割放疗以提高治疗精度,测量其摆位误差并确定由内靶体积(ITV)外放产生计划靶体积(PTV)的间距。方法人组24例胸腹部肿瘤病例,采用大分割放疗,每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在线校正摆位误差并记录误差值。统计校正前后的误差数据,采用二参数法计算由ITV外扩产生PTV间距。结果校正前摆位平移误差在左右(x)、头脚(y)和腹背(z)方向上分别为(2.1±2.0)、(3.9±3.2)、(2.9±2.8)mm,校正后分别为(0.8±0.7)、(0.9±0.7)、(0.9±0.7)mm;外扩间距校正前分别为5.6、10.2、7.7mm,校正后分别为2.1、2.3、2.3mm。旋转角度误差校正前后无变化,校正前头脚方向误差大于左右和腹背方向,校正后3个方向误差之间无差别。结论图像引导放疗通过在线校位能有效减小摆位误差并能观测肿瘤及周围组织器官位移和变形,计算在线校位后的靶区外放间距可以为PTV确定提供参考。
- 张寅张连胜肖建平翟万聪李明辉戴建荣李晔雄
-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疗锥形束CT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