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敏
- 作品数:343 被引量:1,44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学农业科学更多>>
- 巢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巢式RT-PCR技术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RT-PCR检测218例初诊为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在部分患者的动态变化;随机选择39例APL完全缓解(CR)的患者,分别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巢式RT-PCR监测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MRD)白血病细胞。结果在确诊的167例APL患者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为90.4%(151/167);39例APL-CR患者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76.9%(30/39);FCM和巢式RT-PCR监测APL-CR患者MRD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巢式RT-PCR对APL的诊断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对APL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 张强李玉云徐修才翟志敏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巢式RT-PCRPML/RARΑ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
- R-CHOP序贯H-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原研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蒽环类+长春碱类+糖皮质激素(CHOP)方案(R-CHOP)序贯国产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H-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例使用R-CHOP序贯H-CHOP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在8个疗程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R-CHOP序贯H-CHOP治疗10例初治DLBCL患者在8个疗程内的完全缓解(CR)率为90%,部分缓解(PR)率为10%,总有效率(ORR)为100%,其中R-CHOP期间2例CR,8例PR,序贯为H-CHOP后2例维持CR,其余8例中7例从PR加深缓解至CR,1例维持PR。R-CHOP序贯H-CHOP能够维持患者外周血CD20阳性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持续显著低水平状态;R-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30%,H-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0%。结论R-CHOP序贯H-CHOP治疗DLBCL安全有效,适宜在临床应用。
- 陶千山董毅张青叶倩舲翟志敏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和CD6 3的检测方法及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01年
- 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 (CD63)是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但血小板膜蛋白极不稳定 ,易活化 ,造成实验结果不可靠 ,为此应采用统一标准的检测方法。为探讨该目的并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实验中采用全血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 ,对正常人及 37例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正常人无固定组在标记后 30 ,60 ,90和 12 0分钟时 ,CD62P和CD63阳性率 (% )分别为 7.5 7± 2 .33,2 0 .5 0± 5 .70 ,2 8.70± 5 .67,36.5 2± 6.13及 0 .89± 0 .36,1.11± 0 .84 ,2 .35± 2 .0 2 ,5 .4 3± 3.66,其相应点的平均荧光强度各自为 1.5 7± 0 .13,1.88± 0 .0 8,2 .0 0±0 .0 9,2 .38± 0 .2 2及 3.91± 0 .11,4 .0 7± 0 .16,4 .38± 0 .14,4 .4 4± 0 .19,二项均随检测时间推移逐渐升高 ,其中阳性率增高更加显著。而正常人多聚甲醛固定组CD62P和CD63在相同各时间点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基本相同 ,未出现明显变化。此外 ,37例成人糖尿病患者CD62P和CD63的阳性率分别为 (14.11± 6.68) %及 (2 .71± 1.74 ) % ,比相对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P <0 .0 5 )。由此可见 ,血小板CD62P和CD63非常敏感 ,在体外易受激活 ,采血后需立即标记 ,全部操作应在 30分钟内完成 ,
- 翟志敏戴海明吴竞生莫蔚林李素梅
- 关键词: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流式细胞术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诱导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尼美舒利作用后QBC939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到凋亡的QBC939细胞,流式细胞仪也检测到尼美舒利诱导QBC939细胞凋亡,并随着尼美舒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蛋白水平检测表明尼美舒利促进QBC939细胞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调。[结论]尼美舒利可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表达诱导QBC939细胞凋亡。
- 孔琦黄强翟志敏
- 关键词:胆管肿瘤细胞凋亡环氧合酶-2尼美舒利
- 凋亡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 2009年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机体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免疫抑制及免疫无能的特性,是最重要的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亚群之一;细胞凋亡也可以诱导免疫耐受,本文将就细胞凋亡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 陶盛能翟志敏
- 关键词:凋亡调节性T细胞免疫耐受
- 51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漏诊,并探讨实验室检查对MM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①40例MM被误诊,占78.4%。②骨痛和乏力是最常见首发症状,分别为21例(41.2%),18例(35.3%)。③51例MM分型以IgG型最多(26例,51.0%),其次为IgA型11例,轻链型10例。④49例MM免疫固定电泳检出M蛋白,其对应的免疫球蛋白(I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其他正常的Ig降低。⑤49例MM血清游离轻链κ/λ异常,并且存在比值失衡现象(即一种轻链升高,另一种轻链降低)。⑥51例MM骨髓检查均检出浆细胞。结论:MM的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免疫固定电泳和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MM的重要指标;Ig及游离轻链检测对诊断MM有筛查作用。
- 李迎伟沈元元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
-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分析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中危-1组 MDS 患者19例,其中9例接受地西他滨15 mg·m -2,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10例接受地西他滨7 mg·m -2,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简称15 mg 和7 mg 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总反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9例中危-1组 MDS 患者经过地西他滨治疗后,1例获完全缓解(CR),7例获血液学改善(HI),11例病情稳定(SD),总反应率42%。其中,地西他滨15 mg 组、7 mg 组患者的总反应率分别为44%、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中地西他滨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和0%,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10%,同时15 mg 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2.2 U 和血小板1.3 U;7 mg 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0.2 U 和血小板0.2 U,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三系均有所提高,其中血红蛋白改善明显(P <0.05)。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在中危-1组 MDS 患者中安全有效,而且其感染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提示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李萨萨陶千山蒲莲芳李迎伟翟志敏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
- 氨甲蝶呤对映体在肿瘤细胞株A549中的不同生物效应
- 2004年
-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静脉给药方式,研究氨甲蝶呤对映体(L-(+)-MTX和D-(-)-MTX)抗肿瘤细胞的生物活性差异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用苔盼蓝染色法观察MTX对映体对A549肺癌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效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药物作用72小时后上清液中MTX对映体的残留量。结果A549细胞对两种对映体的吸收没有差别;L-(+)-MTX对细胞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D-(-)-MTX,但当L-(+)-MTX浓度达70μM时,抑制效果反而降低。结论MTX对映体在A549细胞株中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并不是浓度依赖性,在特别高浓度时可能存在负反馈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在临床用药中要考虑到对映体的生物活性差异,控制用药剂量。
- 何晓东沈佐君王宁玲翟志敏孙自敏
- 关键词:氨甲蝶呤对映体肿瘤生物效应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及其意义
-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经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初次确诊为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包括L型、S型及S突变型)的APL患者21例,按照A...
- 陶千山熊术道陶莉莉丁士华翟志敏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检测被引量:28
- 2002年
- 为了解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早期诊断价值 ,5 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 ,采用干化学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 2 5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9.9± 3.9mg 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6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2 .6± 1.7mg L ,前者明显升高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5 95± 4 32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1± 74u L ,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137± 4 0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7u L ,前者亦明显升高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果提示 。
- 褚俊何晓东叶书来翟志敏
- 关键词:血栓肌酸激酶心绞痛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