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竹君

作品数:16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硅藻
  • 4篇遗址
  • 3篇田螺
  • 3篇全新世
  • 3篇孢粉
  • 3篇环境变化
  • 3篇海平
  • 3篇海平面
  • 3篇海平面变化
  • 2篇地貌
  • 2篇地貌演化
  • 2篇新记录种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群落
  • 2篇中全新世
  • 2篇孢粉学
  • 2篇化石
  • 2篇化石硅藻
  • 2篇记录种
  • 2篇古生态

机构

  • 13篇南京师范大学
  • 6篇云南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大学
  • 3篇浙江省文物考...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水利部中国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6篇胡竹君
  • 3篇李艳玲
  • 3篇马春梅
  • 3篇杨青
  • 2篇羊向东
  • 2篇孙国平
  • 2篇王永
  • 2篇王平
  • 2篇凌光久
  • 1篇林留根
  • 1篇蒋仁
  • 1篇李嗣新
  • 1篇赵琳
  • 1篇吴文祥
  • 1篇张志刚
  • 1篇郑洪波
  • 1篇何梦颖
  • 1篇殷勇
  • 1篇黄昌春
  • 1篇张居中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田螺山遗址剖面记录的水文环境变化被引量:6
2019年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一处保存良好的代表性遗址,为研究宁绍平原地区古环境变化及其对文化聚落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本研究在田螺山遗址T005探方的西壁获取了厚达263 cm的连续地层剖面,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描述、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高分辨率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元素扫描、硅藻和粒度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河姆渡第一、二期文化时期(265~211 cm,约7.0~6.5 cal ka BP),该层堆积混杂,砂含量较高,含石块及陶片,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具有海相性指示意义的Ca元素强度相对较低,优势硅藻种为淡水需氧气生种,指示了淡水的沼泽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2)文化层之上为黏土质粉砂与白灰色砂互层的平行层理,与下覆文化层为不整合接触,沉积厚度达183 cm(211~28 cm),年代约4.2~4.0 cal ka BP, Ca元素强度较高,硅藻组合中优势种为咸水和半咸水种,推测该时期可能为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快速沉积;(3)第三阶段(28~0 cm)为混杂堆积,含较多铁锰氧化物斑点, Ca元素强度低,硅藻主要属种为淡水附生种,可能为现代水稻田环境.本研究主要揭示了田螺山遗址7.0~6.5 cal ka BP的水文环境背景以及4.2 cal ka BP左右的事件沉积,对深入了解田螺山遗址先民生活的环境背景及区域极端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黄宪荣郑洪波胡竹君杨青孙国平凌光久周友胜成玥曹叶婷王平
关键词:洪水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硅藻
宁绍平原中全新世火历史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宁绍平原是研究全新世火事件、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选取宁绍平原田螺山遗址(30°01′20″N,121°22′38″E)和井头山遗址(30°01′28.45″N,121°21′40.69″E)两钻孔(长度分别为18.17 m和19.8 m)进行炭屑分析,并结合孢粉记录,旨在研究宁绍平原中全新世(9000~5700 cal.a B.P.)火历史、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个钻孔炭屑浓度在早中全新世都很低,田螺山钻孔<50μm(细粒)、50~100μm(中粒)和>100μm(粗粒)这3种粒径的炭屑浓度均为钻孔最低值,反映当时火事件发生频率低;此时正值全新世大暖期,亚洲夏季风强劲,降水丰沛,孢粉记录也显示此时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阔叶林,温暖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火事件发生。2)随着研究区水文环境的稳定,人类被丰富的资源吸引前来定居,人类活动的加强可能导致火事件频发,炭屑浓度升高。7900 cal.a B.P.左右,随着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人类先民选择井头山区域定居,并开始了早期稻作农业的尝试,炭屑浓度随着人类在此定居出现了高值。在7000 cal.a B.P.之后,研究区淡水湿地广泛分布,河姆渡文化兴起,炭屑浓度再次上升。田螺山钻孔炭屑浓度在6300 cal.a B.P.左右出现最大值,但此时研究区环境尚未稳定,仍会受到海水影响,7000~6000 cal.a B.P.期间田螺山钻孔炭屑浓度多次出现低值都与海水入侵有关;5900 cal.a B.P.之后研究区完全成陆,稻作农业也开始了蓬勃发展,炭屑浓度也出现了明显上升。本研究探讨了中全新世宁绍平原火事件、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火事件的影响,为该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周锦清马春梅刘泽雨王冰翎李珍黄振辉胡竹君周斌杨青王永磊孙国平郑洪波
关键词:环境变化中全新世
中国鞍型藻属(Sellaphora)(硅藻门)新记录种
2013年
在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乡硅藻土层与江汉平原钻孔中的硅藻化石中的鞍型藻属进行鉴定时,发现 10 个新记录种,即 Sellaphora boltziana Metzeltin , Sellaphora permutata Metzeltin , Sellaphora kusberi Metzeltin , Sellaphora ohridana Levkov et Krstic , Sellaphora americana var.moesta ( Tempére et Peragallo ) Lange-Bertalot et Metzeltin , Sellaphora krsticii Levkov , Nakov et Metzeltin , Sellaphora kretschmeri Metzeltin , Sellaphora perlaevissima Metzeltin , Sellaphora schrothiana Metzeltin , Sellaphora mongolcollegarum Metzeltin et Lange-Bertalot 。
胡竹君李艳玲王永
关键词:化石硅藻新记录种江汉平原
四川甘孜州措普湖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的近200年环境变化
2024年
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小型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性意义,特别在恢复短时间尺度气候及区域沉积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对四川省甘孜州措普湖湖心45 cm的沉积岩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当地过去近200年中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沉积岩心中稀土元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垂向变化趋势,均在1841—1920年的小冰期时保持低值,在1890年左右受地震间接影响达到最低值,之后随气候回暖而增加;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变化受区域流域侵蚀风化因子控制,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Rb、Ba、Sr等3种元素受湿度因子主控,指示了区域湿润度的变化.结合多种微量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可将措普湖在1841—2017年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冷干(1841—1904年)、温湿(1904—1923年)、温干(1923—1944年)、暖湿(1944—1967年)、暖干(1967—2017年).
刘梦佳何梦颖胡竹君胡竹君黄昌春黄涛王红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量元素沉积学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被引量:34
2018年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是中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区之一,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区,环境变化记录丰富,为研究过去"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素材.本文统计了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2000余处,其中年代确定的新石器遗址655处.利用DEM和GIS分析方法,对遗址点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遗址数量的变化和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貌的演化(尤其是海岸线的变化),而区域地貌的演化又受控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早全新世早期,遗址零星分布于浙东山间盆地,远离海洋.在约9~7ka期间,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包括陆架区)广泛海侵,其西南和南侧为滨海的低山及岛屿,为新石器人类提供了有限的生存空间,文化类型中含有明显的"海洋成分".7ka前后是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海平面接近于(但是低于)现在的高度.约7ka之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大幅度降低,而此时流域沉积物供给丰富,因此快速淤积成陆,海岸线东撤,陆域面积的扩大为新石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地势平坦,海拔很低,河网密布,又处于黄淮、江淮和钱塘江等大河的下游洪泛区,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袭扰,从而影响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迁移和演替.
郑洪波周友胜杨青杨青胡竹君凌光久张居中王颖颖曹叶婷黄宪荣成玥张笑宇吴文祥
关键词:新石器海平面变化地貌演化
长江三角洲南岸全新世地貌演化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胡竹君郑洪波杨青凌光久曹叶婷黄宪荣成玥马春梅周斌
青莲岗遗址孢粉及硅藻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历史被引量:4
2019年
废黄河南岸的青莲岗遗址是江淮东部重要的新石器遗址,了解其古环境背景变化对于认识该遗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莲岗遗址考古地层的AMS 14C年代、孢粉和硅藻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海水对该遗址的影响及水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生土层堆积后期(5.9 cal.kaB.P.以前),孢粉中莎草科占绝对优势,伴生蒿和藜科,硅藻组合中半咸水属种为优势种,海水种破碎壳体较多,可能为水动力较强的滨海盐沼环境。新石器文化层堆积期(5.9~4.8 cal.ka B.P.),硅藻属种中半咸水种减少,淡水底栖附生种为主要优势种,海水种硅藻破碎壳体的个数快速下降,表明此时环境逐渐稳定,海水或半咸水的影响减弱,适宜新石器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孢粉中水生、湿生草本和大型禾本科花粉增加,表明浅水水域面积增大,稻作农业开始出现。历史和近代时期(4.8 cal.ka B.P.以来),大型禾本科花粉急剧降低,表明稻作活动基本不存在。此时,硅藻中海水种和海水种破碎壳体有所增加,表明受到海水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动力再次加强,可能与海水倒灌或古黄河的泛滥有关。
尹建吉胡竹君吴小爽林留根林留根张驰萧家仪
关键词:孢粉硅藻海面变化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生物地理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3年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的学科,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果.生物地理学关注人与自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兼具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属性,在其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生物地理学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结合较弱,其思政教学案例及融入模式也有所欠缺,亟待设计并挖掘合适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基于生物地理学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挖掘出生物地理学属性的思政元素及典型教学案例,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主题式讨论和对话式教学中,构建科学素养、家国情怀、辩证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思政目标,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韩成胡竹君邓永翠姜允斌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洱海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被引量:20
2012年
于2004-2005年间对洱海水体的硅藻群落进行逐月监测及研究,共发现71个种,分属于18个属.硅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主要优势种为耐营养的属种.不同季节的硅藻优势种类有明显区别,冬季的主要优势种为Fragilaria crotonensis,春季Aulacoseira ambigua与F.crotonensis的组合占优势地位,夏季以Cyclotella ocellata为主,秋季则A.ambigua与Cyclostephanos dubius组合为优势种.空间上除1#点外,硅藻分布虽然在相对丰度上存在一定的南北差异,但优势属种在全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洱海全湖的水质都已处于中富营养状态.对除1#点外的11个采样点的硅藻及水化学数据进行平均,得到逐月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手段,探讨硅藻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季节尺度硅藻群落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气象条件,其次是营养盐.
胡竹君李艳玲李嗣新
关键词:硅藻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洱海
宁绍平原田螺山遗址的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孢粉学记录
马春梅王冰翎郑洪波刘泽雨赵琳胡竹君孙国平杨青周斌周友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