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臧贺藏

作品数:29 被引量:199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小麦
  • 7篇小麦品种
  • 6篇氮素
  • 6篇玉米
  • 6篇籽粒
  • 6篇高产
  • 5篇氮肥
  • 5篇作物
  • 5篇物联网
  • 5篇联网
  • 5篇高产小麦
  • 4篇氮素利用
  • 4篇氮素利用效率
  • 4篇远程
  • 4篇籽粒产量
  • 4篇物联网技术
  • 4篇利用效率
  • 4篇联网技术
  • 4篇根系
  • 4篇高产小麦品种

机构

  • 17篇河南省农业科...
  • 8篇河南农业大学
  • 7篇郑州师范学院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焦作师范高等...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作者

  • 29篇臧贺藏
  • 15篇张杰
  • 14篇郑国清
  • 13篇胡峰
  • 13篇李国强
  • 7篇冯晓
  • 6篇贺德先
  • 5篇王言景
  • 5篇赵晴
  • 4篇王来刚
  • 4篇王志敏
  • 4篇张英华
  • 3篇曹莲
  • 2篇刘云鹏
  • 2篇张均
  • 2篇杨春英
  • 2篇陈光磊
  • 2篇张兴娟
  • 2篇周萌
  • 1篇景丽

传媒

  • 9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玉米科学
  • 2篇核农学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南农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中国农机化学...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密氮模式下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不同密氮组合下,先玉335的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本研究条件下,2个玉米品种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施氮量为240 kg/hm^2组合下,均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臧贺藏王言景张杰冯晓胡峰赵晴李国强郑国清
关键词:玉米品种氮素积累籽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
不同氮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蛋白质品质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模式对两个高产玉米品种子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玉米品种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均以240 kg/hm^2处理最高,先玉335子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先玉335的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高于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均以180 kg/hm2处理最高,先玉335的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综合分析认为,两个玉米品种均以240 kg/hm^2处理可以同步协调实现较高的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获得产量、品质和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臧贺藏王言景张杰胡峰李国强郑国清
关键词:夏玉米氮肥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效率
冬小麦初生根与次生根形态、生理性状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采用分根移位方法,以郑麦9023、郑麦004、周麦16号、洛旱2号、兰考矮早8和豫麦18号为试验材料,对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形态及生理性状进行研究,以明确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功能差异,为河南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单株初生根数呈降低趋势,单株次生根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单株初生根、次生根干质量均在灌浆中期达到峰值;初生根活力、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次生根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返青期达到峰值,而次生根活力于拔节期达最大值。小麦初生根、次生根在形态及生理性状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生育前期,初生根生长占优势,其根数和干质量均显著高于次生根,而次生根生理性状占优势,其根系活力、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初生根;生育中后期,主要以次生根生长为主,其根数和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初生根,而初生根生理性状逐渐占优势,其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次生根,且初生根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生育阶段有针对性地调控二者的发育和功能,维持生育中后期初生根、次生根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初生根与次生根的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是进一步增加产量的关键途径。
臧贺藏臧贺藏张均张均李丰卢红芳
关键词:初生根次生根形态性状生理性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作物远程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6
2015年
为提高作物生产调控管理水平,基于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初步设计开发了作物远程感知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该系统实现了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境因子、作物长势以及视频图像等参数信息的实时采集,从而提高了获取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性。它具有功耗低、成本低、扩展灵活等优点,初步试验表明了该系统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该系统的构建和运行,为作物长势进行实时跟踪监测与综合分析以及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臧贺藏陈光磊张杰胡峰冯晓李国强王来刚郑国清
关键词:物联网作物远程监控信息采集
水氮限量供给下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为给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灌水水平[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在每个灌水水平下设置2个施氮量处理[192kg.hm-2(N1)和270kg.hm-2(N2)],探讨了有限水氮供给条件下两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W1水平下,济麦22的N1与N2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石麦15的N1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2处理;在W2水平下,两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N1处理较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2处理较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石麦15。(2)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N1处理高于N2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W2处理高于W1处理;2个品种比较,石麦15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高于济麦22,而济麦22花前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高于石麦15。(3)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花后耗水比例均大于石麦15。综合上述结果认为,两小麦品种在W2N1水氮组合下可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臧贺藏刘云鹏余鹏张英华王志敏
关键词:小麦水分利用籽粒产量
河南省主导小麦品种根系性状的聚类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对河南省23个主导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根系主要形态数量性状,如单株次生根数、单株根体积、单株根干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个小麦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型:①根系发达型;②根系比较发达型;③根系欠发达型。
臧贺藏贺德先
关键词:小麦根系聚类分析
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清晰地描述冬小麦生产中耗水特征,基于水足迹理论和量化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水足迹特征,并对造成水足迹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豫西、豫中、豫南和豫北的小麦水足迹较高,而豫东地区的生产水足迹较低。豫南绿水足迹比例最高为34.5%,豫北绿水足迹最低为13.6%,绿水足迹所占比例呈现出从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化肥、农机动力、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是影响小麦水足迹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农业生产因子对水足迹的影响大于气象因子的。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河南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张杰冯晓臧贺藏赵巧丽周萌陈丹丹胡峰李国强郑国清
关键词:冬小麦水足迹降水量归因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为了提高农田粮食作物生产效益,设计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简单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软硬件设计。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农田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降雨量、土壤温湿度等环境信息,通过数据服务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GPRS网络完成农业环境信息的远程监测。试验证明,该系统能实现农田环境和生产现场的远程监测功能,有利于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张杰臧贺藏杨春英景丽王来刚李国强冯晓胡峰赵晴郑国清
关键词:物联网作物监测系统
实时氮肥调控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2012~2013年在洛阳嵩县试验站和延津试验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基于不同基施氮量处理,通过冠层光谱测定计算夏玉米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建立植株氮积累量估测模型,进而根据构建的氮肥调控模型确定玉米调控施氮量,并研究氮肥调控处理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施氮量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在氮肥调控前(拔节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处理间的生理指标差异明显。乳熟期氮肥调控处理的LAI、叶片氮含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较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2.2%、4.3%、5.7%和8.7%。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调控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提高10.03%,氮肥利用率提高11.37%;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有明显提高。根据追氮调控模型,不同调控处理的总施氮量均控制在240~280 kg/hm2,可改善氮肥不足及氮肥过量造成的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问题。
张杰臧贺藏李国强赵巧丽胡峰冯晓张建涛周萌郑国清
关键词:夏玉米氮肥利用率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为定量评估河南省不同生态地点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雨养不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地点连续10 a(2003—2012年)冬小麦产量、田间蒸散量、作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等,分析了灌溉增产以及水分生产率的分布规律,并计算河南省不同地点平均需水量和缺水量。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7 847~9 565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319~380 mm,土壤蒸发量介于96~166 mm,田间蒸散量介于445~539 mm,水分生产率介于1.67~1.98 kg/(hm^2·m^3);雨养不灌溉条件下,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1 927~6 260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66~244 mm,土壤蒸发量介于120~195 mm,田间蒸散量介于209~370 mm,水分生产率介于0.79~2.17 kg/(hm^2·m^3)。15个生态地点10 a间灌溉增产介于1 594~6 698 kg/hm^2,总体呈中北部较高南部较低。15个生态地点10 a间需水量介于395~452 mm,河南省中东部及南部需水量相对较低;缺水量介于76~282 mm,整体呈北高南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冬小麦水分定量化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陈丹丹李国强张杰臧贺藏胡峰郑国清
关键词:冬小麦需水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